古時候,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水并稱“四瀆”,歷史文化遠流長。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宋微宗宣和七年(1125年),濟水被封為清源忠護王,明洪武二(1369年),改稱北瀆大濟之神。自隋以來,歷代皇帝或遣使、或親臨舉行盛大祭祀活動。
濟瀆廟從北朝南,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占地86000平方米,總體平面布局呈“甲”字形,意為“甲天下”;又說為“龜”字形,意為金龜探海。主體建筑排列在三條縱軸體上,前有濟瀆廟,后有北海祠,東有御香院,西肯天慶宮,形成了以濟瀆為主、遷延北海、天人合一、四瀆同祭的格局,是歷代朝延祭祀水神的地方,規(guī)格大大超過江瀆、河瀆、淮瀆三廟,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清源洞府門斗拱九彩重昂,層層相扣,雄渾碩大,為國內(nèi)罕見的明代木牌樓建筑。濟瀆寢宮建于宋開寶六年(公元937年),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為中原地區(qū)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堪稱國寶。
濟瀆廟為濟水東源,池中清泉噴涌,游魚可數(shù),與四周亭臺樓榭交相輝煌映,具有典型的北方古典園林風格。白居易《題濟水》詩曰:“盈科不數(shù)尺,岸柳難通舟。胡為來自古,列瀆稱諸侯。”【原標題:“祭水神地”濟瀆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