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行,俗稱三花面,是由花臉行分化出來的,以在面部用白粉勾一“豆腐塊”為標志,并可根據人物需要,變化出不同類型的小圖案。
丑角扮演的人物種類很多,有的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刁滑、奸詐、兇殘。表演上講嘴皮子功和身子骨功,大致分為官丑、公子丑、小丑、老丑、娃娃丑、武丑等。
官丑扮演品級不同的的官員,擅長扇子功、帽翅功,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等。
公子丑扮演紈绔子弟,著花褶子,耍風流扇,唱念花哨,表情豐富,重水袖、折扇功夫。
小丑扮演平民、童仆、差役等身份較低的人物,動作靈巧自然,口齒伶俐,唱腔別致,既接近生活,又富于變化。
老丑扮演戴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人物,如《借靴》中的張栓、《老少換》中的的馬胡倫等,不太注重程式規范,談笑戲耍自然生動,生活氣息較濃。
娃娃丑扮演少年丑腳,如《柜中緣》中的淘氣等,在翻爬滾跌中顯示活潑靈巧。
武丑扮演武士、俠客、匪盜、馬童等人物,重毯子功、筋斗功,善于翻滾跌爬,有的還具備吞刀、吃火、滾棚、攀繩、攀椅子等技巧,在舞臺上顯得靈巧活潑,激烈熱鬧。【原標題:豫劇“丑行”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