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保護與開發的良性互動
2013/4/2 11:05: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人民網河南頻道訊 11月22日,在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項目工地,一支不同尋常的隊伍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有的在牽線測量并不時記錄,有的在用小方鏟輕敲土石,一切“施工”都在小心翼翼地進行。工地現場沒有以往鐵臂揮舞、機器轟鳴的火熱場景,反而安靜得有些神秘。
走近后記者才發現,這可不是一支普通的“施工隊”,而是濟源市文物工作隊正在這里進行文物勘探。他們需要趕在年末項目開工前,完成整個文物的勘探工作。
“我們正在進行的這個勘探,按正常推算的話,工期應該是20天左右。目前我們已經摸清了所有鉆探區域內的文物家底,可以有效保障這里的文物安全。”正在現場測量的市文物工作隊副隊長陳良軍告訴記者。
“這里結束了,那邊還有3個現場需要勘測。”陳良軍指著不遠處又補充說。
今年以來,面對濟源市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工期緊、任務重,分分秒秒都非常寶貴的實際,濟源市文物工作隊打破常規,進行冬季作業,為此付出了超平常十倍的艱辛。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濟源市文物工作隊共勘探的工程項目逾60個,鉆探面積40多萬平方米。在勘探區域內,濟源市先后發現古文化遺址逾1000平方米,發掘古墓葬27座,出土文物有100多件。
在服務濟源市重點工程充分做好文物勘探工作的同時,濟源市文物部門還把文物保護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來抓。我市是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大市,地上地下文物的數量和價值都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現有館藏文物32000件,其中珍貴文物3327件。為充分保護現有的文物古跡,我市文物部門還積極向省、市爭取專用資金,全力以赴保護維修現有的古建筑。
在位于濟源四中校內的大明寺,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搬運磚塊,地面美化和硬化工程正在進行中,木構油漆保護工程也已經完工。隨著濟源市在文物保護方面的不斷努力,一套開工維修一批、立項審批一批、方案制作一批的文物保護維修新模式也悄然形成。截至目前,總投資230多萬元的陽臺宮一期維修工程完工并驗收合格;北勛石佛寺大殿、報恩寺、長春觀維修工程完工。
王屋山文物管理處主任段波告訴記者,文物保護維修工程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存和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今年以來,濟源市通過專題研究、專人負責等形式強力推進文物旅游工作,形成了保護與利用并重、維修與開發同步的可喜局面。其中,大明寺已經具備開放條件,被列入濟源市重點文物旅游景點目錄,環境整治、講解詞撰寫和建筑標志牌制作已完成,門票價格已經由市發改委批復。同時,我市文物部門積極組織參加山西、河北等地的旅游推介會,推介濟瀆廟、陽臺宮等景區,有效地提高了這些文物景區的知名度。濟瀆廟春節文化廟會、小滿會和奉仙觀“二月十五”古廟會的如期舉行以及民間工藝品、地方特色產品展銷活動的舉辦有效提升了文物景區的人氣。目前,濟源市各文物景區綜合收入較往年同期均有所提高,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得到了充分開發。
濟源市文物局局長高明說:“我們將堅持文物保護和利用并重,積極打造文物旅游龍頭,以濟瀆廟、陽臺宮為重點,打造文物旅游產業;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如濟瀆廟廟會和以道教為核心的文化高層論壇;加大文化產品、文物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我們要盡力把我們的文物資源利用好、保護好、開發好。”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濟源新聞網 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