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濟源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濟源

中國戲曲行當的形成與演變

2013/5/6 15:46:11 點擊數: 【字體:


    在中國戲曲正式形成之前,早已有過由兩三個人演出的“參軍戲”、“踏謠娘”等,其演出形式有點兒近似現代的“化裝相聲”或“化裝二人轉”之類:每個人飾演一個角色,有的演男、有的演女,有的表現人物的滑稽可笑、有的表現另一人物的義正辭嚴……這樣,演員就必須在表演中分別創造出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這些不同的藝術形象本來只是不同的角色、人物,但到了后來,就逐漸形成了各自帶有不同特征的表演方法。這些不同的角色,漸漸就成了不同表演方式的稱呼。在參軍戲里有“參軍”和“蒼鶻”兩個角色,就是后來的“副凈”和“副末”,在踏謠娘里飾演女人的“踏謠娘(后來讀音漸漸轉變成“談容娘”乃至“談娘”)”就是后來表現女人的“旦”(“踏”—“談”—“旦”似乎是一音之轉)。

  到了宋雜劇和金院本時期,形成了以末泥、引戲、副凈、副末和裝孤五個腳色組成的“五花爨弄”,這已經是形象、服飾各異的五個行當了。它又演變為南戲的生、外、旦、貼、凈、丑、末七色和雜劇的末、旦、凈三大類。

  在元雜劇和宋元南戲時期的角色分行,在化裝、表演藝術和唱腔等方面都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系。

  例如,元雜劇中,在一個戲班里,主要演員(也往往是班主)要主唱許多不同的劇目,在這些劇目里的主要角色是完全不同的:有時是男人(這樣的劇本叫作末本),有時是女人(叫作旦本),有時是性格粗獷的人物,有時是性格詼諧的角色。一個演員怎樣才能將這些不同的角色演好呢?——運用不同行當的表演規范、不同的唱腔……就可以勝任愉快了。

  到了明代的昆山腔時期,在行當體制的構成上,除雜扮一類外,已有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閨門旦)、貼旦、老旦、大面(凈)、二面(副或付)三面(丑)十一行;小生中又有巾生和紗帽小生等分支;貼旦中包括武小旦;大面中也有紅面、黑面和白面之分。各行腳色在藝術上都有獨特的創造,性格刻畫日趨精確,表演程式也日趨嚴謹。

  清中葉以后,包括梆子、皮簧、弦索腔、高腔等在內的各種地方戲曲興旺起來,隨著表演藝術的提高,各個劇種的行當都有長足的發展。由于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的分行習慣,因此支系林立,名目繁多。歸納起來,大致有幾種情況:①名同實異:例如“雜”在漢、粵、湘等劇種中,都是重要的行當之一,藝術特點同京劇的二花臉相近;戲曲史上的“雜”卻曾是群眾角色的扮演者。漢劇和昆曲都有“外”一行,但昆曲稱“老外”,常扮德高望重的長者;漢劇的“外”卻是唱、念、做諸功皆重、兼演戴盔穿甲的人物(行話叫作“靠把戲”)的行當。②名異實同:例如潮劇的“烏衫”和“藍衫”,即其他劇種的青衣和閨門旦;莆仙戲的“靚妝”與其他劇種的花臉同;豫劇和山東梆子等的“紅臉生”近乎其他劇種的文武老生等。③很多劇種都發揮了獨特的創造,形成本劇種特有的行當,例如昆曲的冠生,梆子劇種的凈生(老生的扮相,花臉的唱法),潮劇的彩羅衣旦,湘劇、川劇的草鞋花臉,高甲戲的傻丑和家丁丑等,都表現了劇種的特殊藝術風采。④民間小戲在發展的初期只有小丑、小旦或增一小生,俗稱“兩小”或“三小”,隨著反映生活面的不斷擴大和劇種間的藝術交流,也有向著生旦凈丑發展的趨向,但又根據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而有所側重。這些各具特色的行當,構成了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姹紫嫣紅、繁花似錦的畫面。

  在京劇里,上述的許多行當被逐漸規范化、系統化成為以“生、旦、凈、丑”為名的四個大類別了。(還有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一說,但事實上“末”行已經被歸入老生里——就是那些戴“滿髯”的老生角色。“滿髯”是京劇髯口[胡子]的一種——從兩耳開始,整個掛髯的鐵絲上都滿是長長的胡須的一種髯口。)【原標題:中國戲曲行當的形成與演變】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京劇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屋琴書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