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劇照
蒼莽群山 張海勇 攝
成利軍 梁玉榮 張貞懷
“舀5分錢楊鳳仙!”這個典故,讓濟源人津津樂道了幾十年。
楊鳳仙是誰?從前的一個豫劇名角兒。她在豫西北農村,不知醉倒了多少老戲迷。有一年冬天,她的演出散場后,一個看戲看癡了的老漢去喝肉丸,竟把“舀5分錢牛肉丸”喊成了“舀5分錢楊鳳仙”!
當然,“舀5分錢楊鳳仙”,早已成為久遠的佳話。今天的濟源人,對于戲曲的癡迷,依然有增無減。時下,最讓愛看戲愛唱戲的濟源人說起來就神采飛揚的,首先是那座王屋山,首先是那個老愚公,還有一次又一次被搬上戲曲舞臺的當今時代愚公后人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
上世紀末,濟源豫劇團創作排演了豫劇現代戲《王屋山下》,講述了愚公兒女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矢志創業的故事。獲得的獎項如長藤結瓜:中國戲劇第二屆“金三角”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文化部第六屆文華新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
2002年他們創作排演了神話豫劇《愚公移山》,講述了愚公及其子孫挖山不止的故事,榮獲了第九屆河南省戲劇大賽銀獎。2008年又創作了大型抒情寓言豫劇《愚公移山》。該劇卸下了神話的重負,圍繞一個“情”字,把神話故事演繹得既人性又抒情,不僅榮獲河南省第十一屆戲劇大賽“文華大獎”,并且參加了“向祖國獻禮”——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河南省優秀劇目北京展演。
2011年創作了現代豫劇《王屋山的女人》,講述了王屋山中一個女人勇于擔當、誠實守信的感人故事。為了打造精品,劇本創作經過幾十次易稿,先后產生了15個演出版本,有50多位專家為之撰寫了20余萬字的指導評論,開10多次專家座談會,經過近百場演出和觀眾評審,終使該劇一炮走紅,榮獲了第十二屆河南省戲劇大賽“文華大獎”,并參加了壬辰年黃帝故里祭祖大典優秀劇目展演和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優秀劇目展演,2012年8月又參加了“向黨的十八大獻禮”——河南省優秀劇目北京展演。
當然,這些劇目受到很多專家評委首肯的同時,更贏得了無數觀眾的掌聲。濟源人說,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就是要用挖山不止的精神,把王屋山,把愚公精神,把愚公后代今天的故事,唱出濟源,唱紅河南,唱響全國。
為了能讓更好的演員有戲演,讓更多的戲迷有戲看,濟源市按照“政府購買、院團演出、農民受惠”的原則,由省、市政府出資采購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由專業院團組織演出,廣大農民免費觀看。去年以來,已開展“舞臺藝術送農民”演出近500場,極大地豐富了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群眾的交口稱贊。
作為戲曲之鄉,除市豫劇團這個“國字號”,全市自發形成的民間業余劇團竟然多達二三十個。他們憑著對戲曲的摯愛,自發組織、自籌資金、自編自導,利用節慶集會、農閑時間,常年活躍在廣大農村、街道、社區、工廠。這些“草根”劇團里那些已經極具專業水準的業余演員,不辭辛勞,不懼風雨,不畏寒暑,只為了能活躍城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濟水街道辦西關居委會曲劇團自編自演的現代曲劇《高懸的紅星》,輾轉全市16個鎮辦30多個村居,觀眾達5萬人次,起到了“走一路、紅一線、演一場、紅一片”的教育意義。緊接著,他們又編演了以革命烈士為主角的現代劇目《野火春風》。玉泉辦事處的梨園豫劇團,一邊編排新劇目,一邊演出傳統劇目,截至目前,已下鄉演出100余場,實現了“以戲養人,以人促戲”的良好局面。沁園劇社、南勛村豫劇團、古軹豫劇團、懷梆劇團等業余劇團,都編排有適合時代發展的諸多劇目。付出總有回報。2009年思禮鎮高莊村被評為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2011年梨林鎮又被評為全國民間文藝之鄉。
當筆者得知濟源市正在實施扶持50個民間文化能人、20個優秀群眾業余劇團、10個特色文化村、10個優秀民間民俗節目、10個優秀群眾文化活動陣地的“52111”文化扶持計劃時,不禁真誠地祝福他們:有了黨和政府的支持,你們就盡情地唱吧,跳吧,演吧,樂吧,幸福吧!
“52111”文化扶持活動,極大地調動起民間演出團體的編演熱情。一年一度的“金利杯”農村戲曲大賽,有多達21個民間業余劇團參賽,42部大型劇目足足吸引了8萬多人次的觀眾。4月份以來,在文化城南廣場舉行的“濟水韻”周末公益小舞臺演出,已經連演22場,觀眾多達6萬多人次。
每當演出,觀眾就早早地來到舞臺前,等候演出開始。原來是看熱鬧,現在是看門道了。不僅看燈光、看布景、看化妝、看服裝,還要看舉手投足、看人物性格,更要看戲劇沖突、流派風格。演員演得投入,觀眾看得起勁,高興時鼓掌叫好,悲痛時潸然淚下。有的人在市里匯演時已經看過了,還要跟到村里演出時繼續看,常看常新,常常被故事情節吸引著,時時被主人公的精神感動著。
其實,戲曲之所以為戲曲,就是因為戲曲是在觀眾的參與中最后完成的。觀眾與演員,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心與心的溝通,觀眾和演員同時在享受著情感交流的愉悅。這一點,再精彩的影視劇,也是難以達到這種效果的。
不管是豪華的,還是簡陋的,在濟源的隨便一個舞臺,都能看到,戲臺下永遠是人來人去,熱鬧非凡。演員在臺上或婉轉唱白,或瀟灑對打,演繹著臺下故事;戲臺下的人或凝神看戲,或閉目遐想,追憶著溫情的過去。這時候,我也仿佛回到了遙遠的時代,想起了在戲臺下追逐瘋跑的童年。(原標題:愚公兒女的戲曲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