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地質公園榮膺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是王屋山地質公園管理史上跨里程碑的一件盛事。
王屋山地質遺跡資源和它的科學價值受到專家的高度重視
王屋山地質公園位于我市西部,行政區劃包括邵原、王屋、下冶、承留等鎮,是一座以裂谷構造、地質工程景觀為主,以典型地質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質地貌、水體景觀為輔,以生態和人文相互輝映為特色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它分為王屋山、小溝背、黃河三峽3個景區,總面積達876㎞2,核心區面積達270㎞2。公園內共有地質剖面、地質構造、古生物、地貌景觀等7大類、21小類共189種地質遺跡。
2003年,王屋山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5月,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榮獲“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稱號。2006年,經資源整合,我市和洛陽市新安縣聯手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并于同年9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2009年5月,王屋山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首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2011年10月,王屋山地質公園榮獲河南省首屆“十大優美的地質景觀”稱號。
其科學價值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公園內的前寒武紀地層和在此發生的各種造陸造山運動事件,為研究這一時期華北古大陸對Columbia超大陸的響應,提供了豐富的地質信息。形成于中條旋回的天壇山倒轉背斜,是研究Columbia超大陸碰撞聚合的理想地區。中元古代早期在王屋山-中條山“人字型三叉裂谷”內發育完好的西陽河火山巖系,保存了超大陸裂解事件的完整記錄,對研究Columbia超大陸裂解事件具有重大的國際對比意義。
二是中生代以來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的影響,中國東部發生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了典型的盆-嶺構造體系,濟源盆地即為其中的一個。濟源盆地原與鄂爾多斯盆地連成一片,保存有華北陸塊南部中生代地質演化的直接記錄,包括發育早中期大陸性干熱氣候下形成的“紅層”及中晚期半干熱至濕潤環境沉積的含煤巖系。晚三疊世植物群中除了有大量的“延長植物群”分子外,尚有華南晚三疊世植物群的分子,具有“大陸生物橋”的作用。因為這些原因,濟源盆地成為國際對比的標準。
三是黃河的形成演化及其對流域環境變遷的影響與黃河流域的古人類活動息息相關,黃河大斷層在朔源侵蝕、切穿古三門湖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還控制了本區的地貌格局。黃河的形成與演化、流域環境變遷的研究,在中國、全球變化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王屋山地質公園的建設管理得到了國土資源部領導和地質專家的高度認可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及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王屋山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市旅游局及公園所轄的王屋山、黃河三峽、小溝背景區全力支持王屋山地質公園建設,修建了步游道,拓寬了景區沿線道路,完善了景區服務設施功能,統一了地質公園標識,并在景區美化、綠化、提高游客參與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國土資源局按照省國土資源廳、國土資源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先后投入資金新建3條科普路線,新增124塊大型宣傳牌、183個科普解說牌、160塊服務指示牌,新建了3個大型世界地質公園標徽雕塑,新建5座公園主題碑、園區碑,對農家飯店進行了統一編號,建設了景區生態、道路指示牌,統一了交通工具標識,對王屋山地質博物館進行了局部整改,新建了黃河陳列館,新建了54米地質遺跡保護圍欄,在公園邊界設置了193個界碑和界樁,對公園所轄景區的導游進行?說刂事糜沃杜嘌擔侔熘行⊙牧鈑?4期,編制地質科普讀物10多種,開展了“地學科普周”宣傳活動,與地質科研單位共同實施了濟源中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調查發掘保護科研項目和王屋山地質公園地層剖面及溶洞景觀保護項目,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翟明國帶領的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團隊簽訂了地質遺跡保護與研究合作協議,建立了地質公園中英文網站,制定了《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辦法》和《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兩個規范性文件,開展了與國內、國外姊妹公園的交流活動等。目前,王屋山地質公園內基礎設施更加齊全,地質科普氛圍更加濃厚,地質遺跡保護取得新成效。
王屋山地質公園榮膺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這一殊榮,不僅是對我市地質公園建設管理工作的肯定,更是我市地質公園建設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以王屋山景區為核心的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地質公園管理建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民眾以及專家的認可,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充分說明了地質公園建設不僅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建設“美麗中國”、“生態中國”的需要。
王屋山地質公園被評為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對宣傳王屋山地質公園山水之美、保護地質遺跡、普及地質科學知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進一步推動我市地質公園建設管理健康可持續發展和積極響應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戰略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王屋山地質公園當選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為今后王屋山地質公園的建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在10月26日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授牌儀式上,評選活動組委會——中國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會長陳安澤提出,要將當選的30家“中國最美地質公園” 作為全國地質公園建設管理的標桿和形象,打造成為地學科學史研究的中堅力量,使之成為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典范。
讓王屋山地質公園成為向公眾傳播地學科學的中堅力量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開王屋山地質公園榮膺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新聞發布會。會上,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陳學軍對近年來王屋山地質公園管理建設和榮膺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并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了部署。他說,目前,市國土資源局在王屋山地質公園發展方面正在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開展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工作。目前,市國土資源局正在和市法制局結合,依據濟源市人民政府印發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辦法》和《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公園所轄景區地質遺跡資源管理的監督和檢查,對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破壞地質遺跡、損壞科普標示牌以及未經公園主管部門批準在公園范圍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行為進行通報,并要求相關單位限期整改。
二是積極開展王屋山地質公園規劃編制工作。市國土資源局通過公園規劃修編,進一步優化地質公園用地布局,全面發揮地質公園的功能和作用,突出地質公園特色,對地質公園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編制,確保新的規劃編制更適應地質公園保護、利用、管理和發展的需要。
三是加大科學普及力度,營造濃厚科普氛圍。科學普及是地質公園的三大任務之一。市國土資源局將充分發揮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的科普優勢,通過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讓地質公園成為向公眾傳播地學科學的中堅力量,把地學科學知識滲透到旅游中去,努力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
四是加大地質遺跡的旅游開發和宣傳力度。開展旅游活動,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地質公園的重要任務。市旅游局和王屋山地質公園所轄的3個景區將借助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這一評選活動平臺,大力宣傳王屋山地質公園,推介王屋山地質公園。依托“中國最美地質公園”這塊牌子,保護、開發好景區的地質遺跡景觀,加大對王屋山地質公園的宣傳力度,開展好旅游活動,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把最美的山水景觀和地質景觀呈現給游客,為建設“美麗濟源”貢獻力量,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