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濟源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濟源

孫思邈長壽之謎

2013/4/7 12:20:56 點擊數: 【字體:

孫思邈長壽之謎

  章原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據統計,中國人的人均壽命目前是73.5歲,而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也不過83.4歲。可見,即便是現在,長命百歲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仍是一件有些遙遠的事,更不用說在人均壽命很低的古代了。當然,歷史上的確有不少百歲老人的記載,但許多都如彭祖800歲一樣只能當作神話聽聽,也有一些聽來似乎較為合理,卻又口說無憑,只能姑妄信之。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之際,卻有一位名符其實的百歲壽星,他便是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實際上,孫思邈的具體年壽也存在爭議,目前最集中的兩種觀點是141歲和101歲,都有一定的資料支撐。或許在沒有新的資料之前,他的壽命到底是多少是沒有辦法確定的,可是至少在活過百歲這一點上并無疑問。

    孫思邈不僅高壽,而且健康。“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對其執弟子禮,十分恭敬,稱孫思邈雖年已百歲,仍然耳聰目明,神采飛揚,堪稱“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更重要的是,孫思邈不僅有養生的實踐,而且還有精湛的理論研究。可以說,孫思邈是歷史上將養生實踐與理論二者結合最好的養生家,自然也格外有說服力。

    其實,若以先天稟賦而論,孫思邈似并不占優。他年少時體弱多病,不停地求醫問藥,家里為了給他買藥,甚至到了變賣家產的地步。但是禍福相依,由于長期與醫藥打交道,耳濡目染之下,少年孫思邈對于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潛心鉆研。

    當時信息不便,而且醫術的傳承本來就比較隱秘,但孫思邈抱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態度,只要聽到某地或某人有什么妙方,就不惜千里,千方百計要去學來。經過一番下苦功,孫思邈在弱冠之年就已經遠近聞名,不僅自己身上的疾病得以痊愈,而且也救治了許多身邊的人。此后,孫思邈一方面投身醫藥,活人無數,成為醫史上屈指可數的醫學家;另一方面專注于修身養性,先后前往峨眉山、終南山、太白山等地隱居,過著神仙一般的生活。至今, 在他生活過的地方,依然有許多關于他的事跡傳說在流傳。

    孫思邈自幼聰明好學,被視為神童,加之后天勤奮,終生手不釋卷,遂能博通經史百家,對于儒、道、佛諸家皆有深湛研究,所以除了“藥王”之外,又有“鴻儒”、“真人”、“居士”等別稱。他留下的著述頗豐,計有七十余種,但大多散佚。而且因為名頭太大的緣故,托其名的著述實在不少,真偽難辨。所以,現在最為可靠的只有《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二者合稱為《千金方》,是古代極重要的醫學“百科全書”,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精辟的養生見解與方法,被視為養生寶典。

    從少年時的多病之身到百歲壽星,孫思邈的養生經驗與智慧自然彌足珍貴,歷來養生者都對此極感興趣。可是,許多人也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只從其著述中摘取片言只語,或者孤立地選取某個養生之術,便奉為至寶。這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養生的一項基本原則便是因人而異,適用于孫思邈的未必適用于他人,更何況,由于時代的局限,《千金方》中當然有不少錯訛之處,拿來照搬也顯然不妥。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反過來也一樣,正如學習養生,照搬別人的現成方法,不如借鑒其養生理念。《千金方》中記載的養生之法雖然很多,但是只有掌握了孫思邈的養生理念,方能融會貫通,這也應當是關注的重點。

    首先,孫思邈能夠得享高壽,自然與其醫藥學家的身份分不開。他很早就從自身的經歷中深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不但通過醫學知識治愈了自己的疾病,而且在養生過程中也頗得醫藥之助。特別是他掌握的豐富藥物知識,更是對養生大有裨益。比如,孫思邈很重視食療,認為如果遇到病人,醫生首先應考慮能否通過飲食進行調理,倘若食療不見效,才應該選擇藥物,在《千金方》中也專門有“食治”的章節。可是,倘若要進行食療,必然要清楚自己的病情、體質,也要對于各類常見食材的藥性、宜忌等有較為確切的了解才能進行。

    其次,養生貴在堅持,越早越好。一般人平時不注重身體,直到生病了或者年紀大了,身體發出某些不適的信號,方才方寸大亂,趕快臨時抱佛腳。雖然亡羊補牢,意識到總比沒有意識到好,但往往多已錯過了保養的最佳時機。而孫思邈由于少年多疾,早早就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自此高度重視養生,終身不輟。即便是身體康健之時,仍然注重“治未病”,做好預防工作,堅持日常的調氣補瀉、***導引等,做到“安不忘危”。正如他所言,倘若一個人只顧眼前的物質享受,那么“命同朝露”,疾患纏身也就不遠了。

    再次,孫思邈不人云亦云,而是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有所取舍。從《千金方》中可以看出,孫思邈涉獵過的養生方法極多,除了傳統的各類養生術,甚至還對于外來者如天竺***手法等也都記錄在案。但是,孫思邈的可貴之處在于并不盲從,也不偏執,而是盡量融會貫通,擇善而從。對于古代的養生,時常會有所謂儒釋道醫四分法,但在孫思邈的養生理念中,卻并無隔閡,而是融會在一起,既重視修德,也講究清靜無為,又愛惜生命,力戒殺生。所以,有人試圖為其各種養生理念進行分門歸類,卻深感無從下手。這其實也是在提示我們:養生,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不可偏執于一端。【原標題:孫思邈長壽之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2013年02月02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一代“茶仙”的慘死迷案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