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濟源 >> 走進濟源 >> 印象濟源 >> 瀏覽濟源

軹國故城的歷史興衰 探訪神秘軹國故城系列之三

2013/10/12 16:52:23 點擊數: 【字體:


    軹國故城城址的存在,讓人們得以洞悉兩千多年前那個古國的強大,而散布在軹國故城周邊的泗澗墓地群,雖然沒有完整發掘,但搶救性發掘的一些墓葬,已足以讓人們看到軹國的富庶。
  
    軹國故城現屬黃河流域蟒河水系二級流域區,河流較多,黃河從境內南部由西向東穿越而過,溟河、蟒河從北部南流繞城,分別從城南、城北劃城而過。優越的地理條件,加上統治者悉心經營,使得古軹國的都城一躍成為“天下名都”。《鹽鐵論•通有篇》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鄭之陽、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其中的“軹”便是軹國。
  
    作為一個地區的經濟乃至文化中心,軹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軹國故城在營建和發展成為經濟都市后,大量移民遷入,人口迅速增長,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曹國正說,“自戰國中期開始,軹城已發展成為全國主要城市之一。從考古發掘情況看,城內的制陶等手工業作坊及出土文物應屬戰國時期,這說明軹城的商業經濟和城市經濟在戰國時期已經很發達了。軹城還出土了大量與平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漢代陪葬品,如反映平民游樂場景的雜技俑、游樂俑、舞樂俑等,反映平民生活的窖穴、陶屋、供鑊、銅薰爐、石磨盤、銅鐵兵器等,還有反映當時人們意識形態的陶都樹、百花燈等,這些陪葬用品雖然形制很小,但它反映的是漢代軹城一帶平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于研究中原地區民俗文化、制陶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如今的濟源市博物館珍藏有很多軹國出土的文物,它們是那個時代軹國經濟、文化的縮影。
  
    “軹國的出土文物很多具有典型性,它們分別代表了軹國經濟文化的一個側面,有的還是全國獨有。”濟源市博物館書記胡成芳女士說,“比如說出土的鏟形布幣,這種當時的流通貨幣,僅貨幣上的地名就有20多個,這說明當時軹國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也非常開放。”
  
    陶都樹填補了歷史空白
  
    濟源市博物館不大,但里面的館藏,尤其是軹國故城出土的文物,讓這個博物館顯得很有些分量。
  
    首先是一組泗澗墓葬群出土的彩陶,專家認為,其造型與裝飾藝術達到了同時期同類作品的最高水平。奇的是,彩料中還大量使用紫色,這在漢代彩畫中也不太多見。按美國專家研究,漢藍與漢紫屬硅酸鋇銅彩料,與埃及藍具有相似的性質。如果這種論斷被證實,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其時的軹國,很可能已有中外古代文化的交流,價值自不待言。
  
    再說陶風車,它看上去“其貌不揚”,但它的發現,意義重大,改寫了中國的農業史,將我國使用風車的歷史往前推到漢代,提前了一千多年。因為,此前有記載的用風車揚谷方法是在北宋,而出土風車說明,早在西漢時代,軹國的人們就已在使用風車揚谷了。
  
    濟源市博物館里收藏的風車長35厘米,寬22.5厘米,高11.5厘米,由車箱、出米口、風口、風扇和工作臺等組成,風車一側還有米堆、臼窩、臼杵等,一俑作搖車鼓風狀,一俑作舂米狀,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人們的勞動場面。
  
    “軹國故城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應該說是天下第一,至少到現在為止別的墓葬還沒發現過,它叫陶都樹,可惜現在不在我們館。”胡成芳女士不無遺憾地對記者說,“嚴格來說,陶都樹只是陪葬的意念之物,以前人們認為天下有一桃都山,山上有桃都樹,樹上有天雞,這山上的天雞叫,天下的雞才能叫。”
  
    陶都樹,其實就是桃都樹,和陶風車一樣,它屬于西漢文物。
  
    1969年,焦枝鐵路修到軹國故城遺址,為配合工程建設,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對泗澗古墓群進行了首次發掘。
  
    就是在這次發掘中,文物價值極高的陶風車、陶都樹拂去了濃重的歷史塵埃,出現在世人面前。
  
    據歷史資料記載,桃都樹是長在桃都山上的一種樹,是傳說中的神樹,神樹的頂端棲息著為天下報曉的神雞——天雞,樹下還有兩個名叫“隆”和“”的守護神。
  
    《太平御覽》等古書中曾有這樣的描述:“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隨之鳴。”“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 。并執葦索伺不祥之鬼,得而殺之。”
  
    陶都樹通體施釉,上半部呈暗綠色,下半部為黃色,樹座呈三個錐形,其周圍塑有山巒、樹木、雜草和奔獐、狒狒、飛蟬等,還有兩個姿態不同的仙人。樹上有九枝,枝上有小鳥、猴等。枝端有向上翹起的葉子,葉上有花或蟬。樹頂站立一只頭上有冠的長頸雞。當時陶都樹出土時,郭沫若先生還健在,他經過反復考證確定這便是傳說中的陶都樹。也有些學者認為,桃都樹就是扶桑樹。而有關桃都樹和天雞的傳說,大概源自漢代,實際上,這樣的樹在現實生活里是不存在的。
  
    郭沫若先生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專門就陶都樹有一段論述: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一說十二月),在河南濟源縣軹城公社泗澗溝村西南,發現了一座西漢時期的磚室墓。墓中出土了不少的陶器和陶俑,也有部分鐵器如刀劍帶鉤之類。
  
    在陶器中有一株陶樹,通體施釉,上半部呈暗綠色,下半部呈黃色。樹頂站一大鳥,頭上有淺冠,頸與身直豎,頸頗長。樹枝九出,約略以三枝為一輪,由上而下的第一、第三、第四枝上各有一小鳥;第二、第六、第九枝上各坐一猴;第五、第七、第八枝上無物,或系脫落,但無痕跡。三只小鳥和三個猴子都沒有施釉。枝端有葉上翹,葉的外面,第一、二、三、四、六枝均著一展翅的知了(蟬),第五、七、八、九枝無蟬而有花。樹腳呈三角錐體,三面穹窿,以三棱銳點突出為腳。錐棱上有飛蟬、奔馬、踞坐的狒狒,兩手各執一長物而食;錐面上有三個裸奔的人,左腿上屈,左肘內屈,放在膝上;右腿下屈著地而坐,右肘撐在地上者一人,撐在右膝上者二人。此外有些花紋,似雜草。
  
    這株陶樹,同志們采納了我的意見,定為“古代傳說中的扶桑”,新華社曾據以報道,但未加以說明。我現在把我的意見敘述出來,以供參考。
  
    百花燈折射出古人信仰
  
    和陶都樹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百花燈。百花燈也是漢代陶制隨葬明器。
  
    上個世紀80年代,濟源文管所在軹國故城的泗澗溝村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燈形文物。由于這件文物“燈盞”較多,人們稱它為“百花燈”。
  
    這件陶質百花燈看上去制作很復雜,雖然它是一件隨葬品,卻充分顯示出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藝。
  
    百花燈分為燈盞、燈柱、燈座三部分,底座呈覆盆狀,中間直立的柱狀物被稱為“天柱”,頂端為一大鳥形象,脖頸高昂,寬翅伸向左右兩側,據說這就是伏羲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太陽鳥”形象。百花燈每段天柱之間有一盤形物為“天盤”,共有三層天盤。天柱的上段中間扉棱上插著四條帶翅膀的龍,器物的每個天盤上都插有八根彎曲的擎柱。
  
    在濟源市博物館,站在百花燈前,記者專門請教了對百花燈頗有研究的胡成芳女士。
  
    記者:從百花燈來看,它和陶都樹有些相像,它是用來做什么的?有什么特殊的含意?是專門的工藝用燈嗎?
  
    胡成芳(以下簡稱胡):百花燈應為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昆侖山”的縮影,因其質地為灰陶,所以稱之為“陶昆侖”更合適。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些理由的,你看,這件器物的底座呈覆盆狀,與古籍中對昆侖山的描述相符合,東方朔的《十洲記》對昆侖山有這樣的記載:“(昆侖)方廣萬里,形如覆盆,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合,天地君所治處也。”器物覆盆形的底座上有三層重圜,寓意昆侖有三重,是對昆侖山更細節的刻畫,《爾雅》曰“山三成為昆丘”;《水經注•河水》曰“三為昆侖丘”,也就是說昆侖山是由三層組成的,與這件器物底座上的三層重圜相吻合。底座上布滿了蛇和犬,其中“蛇”在古代是最受崇拜的動物,它是遠古時代伏羲氏的化身。底座上的“犬”也與伏羲氏有密切的關系,伏羲之名是其父母族名的組合,伏字拆開是“人”與“犬”,代表父族,而羲字則是母親華曦氏(華胥氏)之名,代表母族,而羲即黎,皆晨光之意,因而伏羲之名內含中華民族的組合之意。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底座上的動物都是順時針走向,這無疑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常識“天盤左旋、地道右旋”的道理。
  
    記者:百花燈中間直立的柱狀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胡:燈中間直立的柱狀物為“天柱”。《神異經》曰“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天柱也就是頂天立地的象征。它把天堂、人間和地獄聯系在了一起,清人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云“薩滿教又立三界……上界為諸神所居,下界為惡魔所居,中界嘗為凈地,今則人類繁殖于此”,三個世界的聯系物就是天柱,天柱位于世界之中心,故又被稱為“世界柱”、“宇宙柱”、“地釘”、“中心柱”等。
  
    記者:百花燈每段天柱之間,有一個盤形物,這代表了什么?
  
    胡:百花燈每段天柱之間的盤形物為“天盤”,共有三層天盤,分別代表了傳說中昆侖山上的三個城池,自下而上分別是:樊桐、玄圃、增城。《昆侖說》說:“昆侖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增城,一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昆侖山上的這三個城池就是世人眼中仙境所在,是凡人一心向往的地方,也是死后靈魂最理想的歸宿。
  
    記者:百花燈的頂端有一大鳥形象,天柱的上段中間扉棱上插著四條帶翅膀的龍,器物的每個天盤上也都插有八根彎曲的擎柱,頂端變形為一鳥形物,它們都是傳說中的神物嗎?有哪些文化底蘊在里面?
  
    胡:器物頂端的大鳥,其實就是古代傳說中的“希有”,是昆侖山上所特有的侍奉東王公和西王母的神物。這也是有些來歷的,《神異經》中有記載:“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唯會益工。”
  
    天柱的上段中間扉棱上插著四條帶翅膀的龍,據文獻典籍記載,這種帶翅膀的龍稱為“應龍”,為昆侖山上甘、河、赤、洋四水帝之神。《淮南子》曰:“黃水三周復其源,是謂丹(甘)水,飲之不死。河水出其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以和百樂,以潤萬物。”由此可知,應龍為神龍,主管著天下雨水的多寡。
  
    器物每個天盤上八根彎曲擎柱頂端變形成的鳥形物,應是伏羲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太陽鳥”形象,伏羲氏的圖騰初為太陽鳥,又稱“金烏”、“烏鴉”、“火鴉”、“神鴉”、“帝王鳥”,東遷后才改為鳳鳥。
  
    該件器物的彩繪整體以紅色為主調,這在我國古代是太陽崇拜的一種反映,實際上反映了先民們對“天”或“天堂”的崇拜,因為天是所謂凡人死后都希望去的地方。不過,“天”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需要用一個具體物象來象征,這個物象最主要的就是太陽。
  
    記者:好像在洛陽等地也出土過類似的陶燈,這些燈出現在墓葬里,是否寄寓著人們希望死后有個好的歸宿?它們有沒有共性?
  
    胡:是的,在古人的理念里,昆侖山就是理想的象征,把昆侖山作為想象中的理想去處,人間向往的仙境,死后靈魂最好的歸宿,對昆侖山的崇拜和向往是當時人們的時尚。比如《穆天子傳》里就有“天子升昆侖”之說。由此可知,昆侖山在古時人們的意識形態中地位極高。所以制作昆侖山的模型隨葬到自己的墓地里,就意味著死后墓主人的靈魂能夠升入天堂與群仙諸神共樂。但需要弄清的是,昆侖山只是一個神話概念,并非地理概念,是古人意識形態的產物,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都可以指定附近的任何一座山為昆侖山,所以各個地方就有了不同的昆侖山。在古時,以昆侖山命名的山非常多,平原地區的人,甚至以筑高臺或建大殿來替代。百花燈正是受這一思想意識影響而產生的,它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宇宙山——昆侖山的濃縮,形象地反映了當時人們追求“長生”和“成仙”的意識形態,并代表了漢代人豐富的想象力和熟練的制陶技術水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軹城鎮人民政府(2011-08-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