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當代焦作 >> 古今豫商 >> 瀏覽焦作

夢在絞胎魂在瓷——記當陽峪村孟家瓷坊董事長孟凡斌

2013/10/23 10:19:48 點擊數: 【字體:

夢在絞胎魂在瓷——記當陽峪村孟家瓷坊董事長孟凡斌

  不知是歷史選擇了他們,還是他們書寫了歷史。但有一點當被確認并記錄于陶瓷史冊:在時間長河流淌到21世紀之初的時候,在太行山南麓宋崇寧年間所立的窯神碑旁,有一群人與一個精靈邂逅——他們揭開了隱秘近千年的當陽峪絞胎瓷古法制作技藝的神秘面紗。

  在這群人中,“孟家瓷坊”掌門人孟凡斌,當屬嘔心瀝血的人物之一。

  愛瓷自是我天性

  當陽峪絞胎瓷,在北宋時即享有盛譽。然而,隨著靖康之變,盛極一時的當陽峪瓷窯火頓然灰飛煙滅,而在世界陶瓷王國獨樹一幟的絞胎瓷及其制作工藝也隨之難覓蹤跡。

  歷時近千年的等候,湮滅在歷史煙云中的絞胎瓷這塊瑰寶終于今世重現人間。而在探尋和發掘這塊瑰寶的人中,孟凡斌的腳步可謂走得艱辛而執著。

  走近孟凡斌,你會發現,他仿佛就是為發掘這塊瑰寶而來到人世的。

  孟凡斌祖籍山東省曲阜市孟莊村,系孟子第75代世孫。孟凡斌上6代先人,孟家兄弟二人落戶到地處太行山腳下的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于是,該村至今有半數人口都為孟姓。

  1965年冬,孟凡斌降生在當陽峪村的一個窯洞里。姊妹多,他排行最末。“家里人多地少,冬天吃紅薯,春天吃野菜,麩子和玉米面是全家的主要糧食。我17歲當兵前就沒有穿過新衣服,衣服褲子都是哥哥、姐姐們穿剩下的。”孟凡斌回憶說。

  兒時的孟凡斌有點兒不合群。他不跟同齡的孩子們玩彈琉璃球、摔煙紙片之類的游戲,也不會下軍旗、打撲克牌,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在窯爐舊址的河溝里撿尋碎瓷片。

  在他上下學的路上,人們總能看到這個孩子手里拿個鐵抓鉤,到處挖挖刨刨。他的書包里、課桌下都是碎瓷片,他的衣褲口袋從來都是被瓷片磨出的大窟窿、小洞洞。家里窯洞的地上、床上,甚至廁所里,碎瓷片無所不在。

  下學后,孟凡斌的“家庭作業”是把撿來的殘舊瓷器進行分類、統計。陶壺、香爐、棋子等各自擺開,查點數目、清理泥土,孟凡斌在做這些“功課”時仔細而投入。“咦,舊時胭脂盒蓋子的內沿薄得就像雞蛋皮兒一樣,特別精細,我癡迷地把玩著這些東西,往往忘了吃飯。”孟凡斌說。

  “老師批評我玩瓷片不寫作業,家長吵我啥都不會干只會撿瓷片,鄉鄰們說我是個傻孩子。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圖什么,反正就是喜歡這些瓷片,好像我只能跟它們對話交流。”孟凡斌說。

  兒時游戲是泥編

  到了上初中的年齡,孟凡斌把裝瓷片的書包換成了籮頭、麻袋,他不僅漫山遍野地去撿尋瓷片,還走家串戶上門收集。

  15歲那年,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秘密。在隨大人去原陶瓷四廠辦事時,他溜進了一間平日總是門窗緊閉的屋子,看到有人把不同顏色的泥巴搟成片狀,疊在一起,再切成小塊,進行拼接,制作坯胎。

  “從附近堆積的廢棄瓷片中,我一眼看出與自己撿拾的絞胎瓷殘片胎中帶花紋特征相似,就明白了這個屋子里的人是在編織瓷胎花紋。”孟凡斌說。

  的確,這是一個研制絞胎瓷古法技藝的地方。當時該廠根據地方政府指示,抽調幾名陶藝工人組成研究小組,進行絞胎瓷花紋技法恢復研究。

  “回到家里,等到夜深人靜時,我就用玉米面、綠豆面等揉成幾種不同顏色的面團,學著工人的樣子編織花紋。”

  拿糧食作試驗的事情很快被家人發現并被喝止,孟凡斌把試驗原料換成了泥巴。他在村里僻靜地方砌成個雞窩大的小窯爐,用煤泥和柴火當燃料,開始燒制泥做的小缽。“什么東西也沒燒成,我的臉反被熏得像個黑人,回到家就挨罵。”

  “為逃避家人責罵,我把燒制地點挪到了村東頭的河溝里,挖個小窯洞,繼續燒。這種執拗且幼稚的行為,伴隨著我的幼年,直到我17歲參軍才停了下來。”

  1986年,21歲的孟凡斌回到村里。勞動之余,他還不時地重溫著兒時的舊夢。不過,他的試驗方式趨向專業了:用鐵皮做成窯爐,用保溫棉做內襯,用電阻絲來加溫,他燒出了不上釉的陶。

  1988年,他到廣東佛山打工。在工業瓷廠,他學會了原料粉碎、制漿、除鐵等工業瓷的生產工藝。之后,他又到河北磁縣彭城一帶窯口干活,學會了黑陶、黑白刻體花瓶等磁州窯的制作技法。1997年,他來到江西景德鎮瓷器廠打工。這期間,他掌握了拉胚、上釉、貼花、制模等一系列生產工藝。

  2005年,孟凡斌租賃村里一家倒閉的陶瓷廠,建起了當陽峪絞胎瓷“孟家瓷坊”,正式開始了古法絞胎瓷的研發燒制。

  窯火爐前煉人生

  恢復古法、堅持古法,孟凡斌從一開始就抱定復原并堅守絞胎瓷古法燒制的恒心。

  絞胎瓷的技術核心在于經典花紋的手工編織。目前北宋存世的60多件作品,全部都是編織紋瓷器。基于兒時看到的一眼老瓷片,孟凡斌歷時數載潛心摸索實踐,至2008年已完全掌握了絞胎瓷席編紋、羽毛紋、菊花紋、麥穗紋等傳統紋理的編織技法,“孟家瓷坊”也被省文物局定為文物復制、研發、生產基地。

  堅持古法,“孟家瓷坊”所用原料都要從當地采挖。孟凡斌跑遍方圓數百里山區,采來東掌的五花矸、西大掌的鋁矸、嶺后的焦矸、小北嶺的鐵礦石、岸曲的高嶺土、后河的化妝土,反復配比,調試泥料。

  然而,正是因為絞胎瓷由不同色泥構成的花紋,導致其燒制過程成為難以逾越的巔峰。“世界上所有瓷器的泥料都是單一的,惟有絞胎瓷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泥料構成。正因為每種泥料所含礦物質不同,就造成做胎、爐溫等上百道工藝環節難以掌控。”孟凡斌說,“比如做好的瓷胎在晾干過程中,不能風干、曬干、烘干,只能陰干,而且還要用純棉布覆蓋,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否則就會開裂。絞胎瓷真是太嬌貴了,難怪被稱作百瓷之王。”

  十次、百次、千次,崩裂、起泡、變形,一件件瓷胎帶著希望裝入窯內,帶著失望扔進廢物堆。請來多地數家陶瓷廠的高手,請來景德鎮的名師,用遍了饅頭窯、隧道窯、推板窯、索式窯,然而絞胎瓷的爐溫曲線一如飄忽不定的幽靈,始終不肯露面。

  家里的積蓄全都變成了廢瓷片。戰友、親戚、朋友,把能借錢的人借了個遍。“一段時間里,沒有人愿意接我的電話,都怕我開口借錢。沒了錢,窯上熄火,工人走光,連我的生活都成了問題。最困難的時候,電話欠費停機,沒有煤氣做飯,所有的朋友親人離我而去,我獨自守在空房里,每天白水煮面條,嚴重時幾天都沒吃沒喝,在痛苦中煎熬。無數次想放棄,無數次又舍不得那魂牽夢繞的絞胎瓷。就在我即將崩潰的時候,一個戰友把1萬塊錢遞到我手上。我拿這錢洗了澡、刮了臉、出了門。往哪去,沒目標,不知怎么就來到大海邊。我想投身大海,可又不甘心就此了結,于是又來到德化、宜興。一路上,我見到博物館就進,看到精美的瓷器就不想走。”

  “一個多月后,我又回到了家里,站到了爐前,燃起了窯火。這時候,我已心無雜念,不求速成,不圖掙錢,靜下心來做好每一道環節。”

  蒼天不負有心人。試燒從一窯只有一兩件成品到有半數成品,再到精品出爐——孟凡斌逐步掌握了絞胎瓷的全部制作工藝技巧。他在摸索出爐溫曲線的同時,也煉出了靜心做事、百折不撓的意志。

  云在青天水在瓶

  孟凡斌的瓷器問世后,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聞訊后,兩次來到他的窯前,親自觀摩絞胎瓷制作過程,稱贊他為復活世界陶瓷界一朵奇葩所作的努力,并邀其到北京長談。

  2011年,世界客屬第24屆懇親大會上,孟凡斌的《圣土望君歸》絞胎瓷作品被評為一等獎,并作為國禮贈送給吳伯雄、曾憲芝等多位嘉賓。

  “絞胎瓷所體現的紋飾特點,恰恰與孟子‘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理念相契合。作為孟子的后裔,我更應秉承先祖文脈,通過絞胎文化表達中國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懷,傳遞‘仁、義、禮、智根于心’的君子理念。”孟凡斌說。

  “正是因為絞胎瓷具有儒家文化的特殊屬性,有人出資500萬元再加一輛名牌汽車想買斷我的技術,被我謝絕。后來一位福建客商找上門來,愿意出資3000萬元,想連商標帶技術一并歸入他的公司,也被我謝絕。”孟凡斌說,“絞胎瓷這塊瑰寶屬于焦作,屬于修武,屬于當陽峪,誰出多大的價錢都不能出賣。”

  近年來,孟凡斌在絞胎瓷制作上始終秉承傳統的純手工技藝,求質不求量。在他的瓷器展廳里,大量的展品都是古法手工編織紋理,其多件作品呈現出精美絕倫的藝術魅力。

  近年來,孟凡斌已先后研發出絞胎瓷、絞釉瓷、剔花瓷、雕花瓷4大類200多個品種。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展,所推出的作品既承古瓷之妙意,又具創新之佳韻,許多作品成為國禮。

  云在青天水在瓶,夢在絞胎魂在瓷。采訪臨了,一種感悟油然于心:某些人就是為某件事而來到這個世上的,“孟家瓷坊”掌門人孟凡斌,就是為絞胎瓷而生的人。所幸的是,他也終成古法今做之大成者。

  孟凡斌生在、長在大山里,大山是他的依靠,絞胎瓷是他的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焦作日報(2013-10-2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姚天恩 三次盛典的入場券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