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豫西北太行山南麓、丹河東畔的博愛縣,是我國黃河以北地區人工栽培竹林面積最大、品種資源最多的縣份之一。這里竹林茂盛,郁郁蔥蔥,風景秀麗,宛若江南,在我國北方地區極為罕見,素有“華北竹鄉”、“太行山下小江南”之稱譽。
博愛竹林歷史悠久,據《山海經》載說:“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入中河”。說明在戰國至西漢初期,太行山下,丹水河畔,已有繁茂的竹林。唐初皇家在這里設置“司竹監”管轄竹業;北宋時廢司竹監又置“竹園”;明代,處在竹林中的許良村,已有“竹塢”之稱,這里“地多水竹,最為清幽”,“夾溪修竹帶青蔥”,成為“勝游之所”;清朝有人詠詩,提到博愛竹林區“村村門前水,處處竹為家”,統治者強迫竹農“貢竹”;抗日戰爭期間,由于日寇放火焚燒,博愛竹林毀壞嚴重;解放后,博愛竹林又恢復青春,蓬勃發展。
目前,博愛竹林呈不連續片狀,分布在太行山與沖、洪積平原之間的緩坡地帶,以丹河灌區為集中產地,產區包括許良、上莊、磨頭等8個鄉鎮,71個行政村。竹林面積達17000余畝,年產竹子約609萬公斤,為我國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竹林區。其中的許良鎮還是北京、天津、內蒙古動物園中熊貓的主要飼料供應基地。
眾所周知,竹是喜生于濕熱環境的植物,在我國主要生長在秦嶺、淮河以南的亞熱帶、熱帶地區,地處北方的博愛縣為何竹林繁茂、久經不衰呢?這與博愛縣的自然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博愛竹區地處太行山南麓底部,因數萬年的沖、洪積所致,形成土層深厚,質地輕粘,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性強,土體緊密的褐土、潮土,具有竹子生長要求的土壤結構。
博愛縣屬于暖溫帶氣候區,夏季炎熱,不減于秦嶺、淮河以南,6、7、8三個月平均氣溫分別為26.1℃、27.8℃、26.1℃,熱量充足,對竹子生長十分有利。冬季較冷,但由于竹區處在背風向陽的太行山南坡,氣溫比其以東沒有山地阻擋冷空氣的同緯度地區較高,風力也較小,一月份平均氣溫—0.4℃。總的來說,熱量條件基本上滿足竹林生長要求的需要。
博愛竹區年降水量6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4.8%,和秦嶺、淮河以南的天然林區比,降水量是較少的,且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特別是5—6月,氣溫劇增,降水不多,蒸發旺盛,而此時竹林需水較多,極為不利。但博愛縣地下水資源豐富,又有丹河下游流經林區,引水灌園,抽水灌園,彌補了天然降水的不足。
博愛竹區無霜期長,10月下旬初霜,翌年3月下旬終霜,年無霜期216天。博愛竹林均在4月下旬后開始出筍,新竹林在霜降前已經成熟,因而新筍、新竹均免遭嚴霜危害。
肥沃的土壤、溫暖的氣候、充足的水源,為博愛竹林的生長繁育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千百年來,博愛人民興修水利,引水灌溉,辛勤栽培,精心護養,苦心經營,使得博愛竹林久經不衰,成為華北最大竹林區。
博愛竹林,竹品繁多,主要有斑竹、甜竹、筠竹、變竹、羅漢竹等。斑竹,別稱湘妃竹,桿面有水浸狀淡黑色斑點,植株較大,株高8—15米,胸徑3一lO厘米,材質致密堅硬,除能編織各種竹器外,還可作建筑用材。甜竹,桿面光滑有白粉,桿色青黃,株高6—13米,胸徑2—7厘米,材質堅韌,易于劈篾,適于編織竹籃、燕簾。筠竹,桿面有茶褐色斑點,株高5—12米,胸徑2—6厘米,質地堅韌,篾性優良,是“清化竹器”博愛竹器的舊稱)中的主要篾用竹種。變竹,桿色青綠,桿壁較厚,株高10米左右,胸徑3—6厘米,材質柔韌,篾性好,易編織,用途較廣。
利用竹子編織竹器,是竹區人民傳統的生產活動。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博愛竹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竹區人民繼承和發展世代相傳的竹編手藝,不斷研究和推出新品種、新式樣,使得久負盛名的“清化竹器”再添異彩。目前,博愛竹器門類繁多,約200多種,小到梳頭的篦子、竹籃,大至竹桌、竹柜、竹椅、竹床、竹沙發、竹書架等,產品琳瑯滿目,式樣精巧,造型美觀,經濟實用,頗受顧客歡迎,暢銷全國13個省,900多個市縣,有的還遠銷日本、香港等地區。繁茂的竹林,發達的竹編業,為發展當地經濟,增加竹區人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