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竹鄉水系改造工程,加大竹林改造復壯力度,編制竹林資源保護利用規劃,推行竹林立體種植養殖……近期,博愛縣著力實施新一輪竹林生態保護工程。
“家家門前水,戶戶竹為林”,博愛縣曾以蒼翠、茂密的竹林而擁有“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美稱。國家林業局國際竹藤中心專家對博愛竹林給予“四個最”的評價,即北半球緯度最高、面積最大、歷史最久、品種最多的規模化、產業化竹林。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博愛竹林出現了長勢衰退、產量降低、面積減少等逆向演替現象,許多竹林雜草叢生、漸趨荒蕪,一些竹林甚至變成樹林,全縣竹林面積由1.7萬多畝減少到1.2萬余畝,且成園竹林不足3000畝,昔日“竹塢覃懷勝,風景似江南”的筠影竹韻漸漸失去風采。
“博愛竹林曾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當今,我們要站在三化協調的高度,充分認識它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絕不能讓這張‘懷川名片’黯然失色。”博愛縣委書記葛探宇對竹林保護工作高度重視。
2009年,該縣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竹林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以穩定竹林面積和提升竹林質量為目標、實施竹林由經濟林向生態經濟林轉變的思路,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凡在丹河灌區的竹林一律免費澆水,竹區打井補助5000元,成園竹林每畝每年補助100元,對荒園竹林進行改造復壯的每畝發放1000元至4000元政府貼息貸款。兩年來,該縣已發放竹林成園補助、打井補助、利息補貼等60余萬元。
與此同時,該縣林業局在許良、月山、磨頭等鄉鎮建立竹林固定式噴灌、帶式噴灌和綜合管理示范園340畝,派出技術人員對示范園進行化學除草、配方施肥、適時噴灌等技術指導。集約化管理措施效果明顯,各示范園竹林茂密,出筍率和成竹率大大高于其他竹林,呈現出良好的恢復態勢,極大增強了竹區干部群眾的種植管理信心。
去年,該縣委托國家林業局國際竹藤中心專家編制了《博愛縣竹林資源保護利用總體規劃》,評審會由中國竹產業協會秘書長主持,由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國際竹藤中心研究員、國家林業局場圃總站高級工程師等國家級專家組成,其評審陣容規格之高,在全國縣級竹產業規劃中前所未有。
今年7月,葛探宇帶領該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又深入竹區調研,并召開座談會,深入分析影響竹林生長的原因,探尋竹林保護發展的突破口。
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缺乏是造成竹林生長衰敗的主要原因。該縣政府作出決策:啟動竹鄉水系改造工程,修復支渠,疏浚斗渠,打通毛渠,確保河灌竹區一年能澆六次水。丹東灌區管理局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中型灌渠改造的基礎上,自8月起拉開了支渠工程改造的帷幕。而今,四條共計20公里長的支渠疏浚工程已完成大半。工程完成后,博愛八成以上的竹區可以得到地表水的充分灌溉。
竹林經濟效益差是制約竹林保護管理的瓶頸。該縣林業局積極引導、扶持竹農發展竹林立體種植、養殖,不斷提高竹林綜合效益。近年來,許良鎮許良村竹農利用荒蕪竹林開辟竹苗綠化基地,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月山鎮七方村竹農在竹林中散養雞、鵝,生態飼養業已初具規模。
8月15日,由縣政府主辦,縣林業局、文化局承辦的博愛縣首屆竹編大賽在城區繁華路段舉辦。弘揚傳統竹編工藝,引導群眾竹編消費,增加竹子市場價值,博愛縣決策層對保護發展竹林特色產業的用心可見一斑。(記者陳作華)(原標題:竹林衰退近似樹林 博愛啟動新一輪竹林保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