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陽鄉
三陽鄉位于武陟縣城西北,原名小高鎮。劉三陽,又名劉德俊,1910年(一說是1909年)生于武陟縣西尚村。1930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尚村第一個黨員。在黨的領導下,他成了當地革命的帶頭人,發動大家團結起來抗捐抗暴。1931年初,他發展了王引、李元等三人入黨,建立了西尚村黨支部。1938年當抗日烽火在武陟大地上熊熊燃燒時,劉三陽積極帶領本村一些熱血青年,毅然參加了八路軍。
1945年,劉三陽擔任小高區副區長。在任副區長期間,他秉公執法,大義滅親,先后將其反共投敵的姑表妹夫和親妹夫予以處決。
1945年,偽軍大隊長楊宗洲橫行鄉里、無惡不作,被我軍生擒,經過說服教育后將其釋放,但他不思悔改,又投靠敵人。我軍二次將楊宗洲拘捕。有人私下議論:楊宗洲的丈母娘是劉區長的姑姑,劉區長會處決楊宗洲嗎?為此,劉三陽也有過猶疑,但還是決定報請上級,要求槍決楊宗洲。
同年6月,劉三陽的親妹夫趙舉敬因通敵罪被人民政府抓獲,縣里交給小高區懲治。劉三陽的妹妹多次找到他,痛哭流涕地哀求哥哥放了她男人。這一次,劉三陽又一次面對考驗,他認為,黨的利益高于一切,共產黨員絕不應徇私情,否則就是對黨犯罪、對人民犯罪。于是,劉三陽下令處決了趙舉敬。
1946年農歷九月,國民黨向我解放區大舉進犯,我軍備戰上山。劉三陽曾多次帶區武裝下山,夜襲小高鎮及附近村莊之敵人。1947年農歷二月初二,小高區政府重新成立,劉三陽擔任區長。
1947年5月29日(有史料說是5月28日,還有史料說是6月19日)晚,區武工隊到鎮外執行任務,區長劉三陽和數名區干部仍在小高區公所。家住小高鎮的國民黨武陟縣保安隊隊長原龍道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向駐木欒店的國民黨軍報告。深夜11時許,國民黨一個營和原龍道帶領的雜牌隊數百人,分四路將小高鎮包圍。劉區長命令同志們從北門突圍,他打掩護。劉區長鳴槍高喊著向南門沖去,敵軍主力被引向南門,同志們順利地從北門沖出。此時,劉區長憑借著熟悉地形,隱蔽在地主家的一間草房里,不料被地主婆發覺,告訴了敵人。敵人向草房撲來,劉區長被敵人重重包圍,隨之與敵軍展開激戰,兩個小時過去了,敵軍仍未攻破草屋。
兇殘狡猾的敵人見強攻不成,就惡毒地放火點燃草屋。熊熊烈火沖天而起,黑煙彌漫,房子倒塌。劉區長滿身是火沖出門外,用盡全身力氣扔出最后一顆手榴彈,便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下,時年37歲。
敵人豺狼般撲向劉區長,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掛在木欒店城北門10多天,以威嚇廣大群眾。劉三陽犧牲的第二天,我人民政府就將告密的地主婆處決。
為永志不忘烈士的英名,人民政府決定把小高鎮改為三陽鎮。解放后,武陟縣人民政府在烈士的家鄉建起“劉三陽烈士紀念碑”以示紀念。
祥云鎮
祥云鎮位于溫縣西,清朝時叫西南王,民國時改西平鎮。1947年為紀念革命烈士張祥云,改叫祥云鎮。
張祥云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陽縣,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7月被組織派到溫縣,任第二區武委會主任。
1946年,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向解放區大舉進攻。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溫縣城,溫縣黨政機關干部及部分農村干部、民兵轉移到太行山上。為了適應新的斗爭形勢,打退國民黨還鄉團的進攻,溫縣組織了精干的縣獨立營和各區武工隊,張祥云任第二區武工隊副政委。
1947年3月28日,溫縣人民武裝和沁陽的一部分人民武裝,在保安莊、大屯等村莊,與國民黨第三十八師一七七旅及溫縣、沁陽、武陟等縣保安團激戰整日,傍晚時撤出戰斗,連夜向山上轉移,但二區、三區武工隊由于肩負擔架,行動艱難,翌日黎明前在沁陽的賈村、張莊、木樓一帶,被敵人截擊。張祥云與其他區干部掩護好傷員后,遂與敵人展開激戰,后武工隊被沖散,張祥云在轉移過程中,半路被還鄉團發現,不幸落入魔掌。
3月30日,國民黨溫縣縣長于錦江要拿張祥云“示威”,在西林肇村東頭召開民眾大會。張祥云抓住與老百姓見面的機會,憤怒揭露國民黨還鄉團殘殺人民的罪行。于錦江本想殺殺張祥云的威風,不料被張祥云駁得張口結舌,理屈詞窮,只好草草收場。
3月31日,招賢鄉鄉長吳振芝在西南王村脅迫村民參加“公審”張祥云大會。
張祥云大義凜然地對群眾說:“鄉親們,我們共產黨是幫助窮人鬧翻身過上好日子的。今天他們殺了我,但是共產黨是殺不完的。我們的隊伍很快就會打回來,溫縣很快就要解放了。”
于錦江惱羞成怒,示意吳振芝殺害張祥云。
敵兵把張祥云捆在一棵大樹上,張祥云破口大罵:“你們猖狂不了幾天了,你們很快就要完蛋了。”兇惡的敵人見張祥云罵聲不止,就往他脖子上、嘴上勒繩子。張祥云的嘴被勒住了,但他一雙眼睛仍逼視著敵人,噴射著不屈的怒火。窮兇極惡的敵人下毒手了,三把刺刀向張祥云身上刺去,張祥云壯烈犧牲。
第二天晚上,幾位貧苦農民冒著生命危險,把烈士的遺體掩埋了。
1947年4月12日,溫縣獨立營、公安隊、各區武工隊配合太行第四軍分區部隊一舉解放了溫縣城,擊斃了吳振芝,生俘并公審處決了于錦江。16日,溫縣縣委、縣政府召開大會,隆重悼念在解放溫縣的歷次戰斗中犧牲的烈士,并在會上宣布,將西南王村改名祥云鎮,以示紀念。
韓王村
馬村區安陽城鄉的東、西韓王村,原名東、西萬斛村。這兩個村莊在解放戰爭時期屬修武縣三區所轄,區政府就設在西萬斛村。
1945年冬,上級派韓克儉同志、王子英同志來三區開辟工作,分別擔任三區區長和政委。韓克儉,山西高平人;王子英,山西晉城人。
修武縣城和焦作市里住的國民黨軍隊和保安團、還鄉團等反動武裝不斷到三區進行騷擾。韓、王兩位同志到這里后,緊緊依靠廣大群眾,積極開展剿匪反霸、減租減息斗爭,打土豪,斗地主,鎮壓民憤極大的偽保長,建立了農會組織和村政權,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和反動黑暗勢力。國民黨和地主、還鄉團,不甘心他們的失敗,相互勾結,狼狽為奸,不時地向人民政府反撲,妄圖作垂死掙扎。
1946年5月13日夜晚,一個不法地主分子趁我區武工隊外出執行任務之機,跑到修武縣城向敵人告密,勾結國民黨軍隊和還鄉團,偷偷摸摸向西萬斛村撲來。當住在區政府里的韓區長、王政委發現區政府已被敵人包圍時,非常冷靜,立即鳴槍報警,用槍聲通知武工隊員和民兵同志轉移。韓、王二人臨危不懼,沉著應戰,奮力抵抗,打死打傷敵人多人,但終因寡不敵眾,彈藥用盡,向外沖殺的時候,雙雙中彈犧牲,為革命為人民獻出了他們的寶貴生命。韓克儉區長英年28歲,王子英政委英年26歲。
1946年6月18日,中共修武縣委在西萬斛村召開萬人大會,追悼韓王二位烈士,同時處決了當時告密的反革命分子,以告慰烈士在天英靈。為了永遠銘記烈士英名,決定把東、西萬斛村易名為:東、西韓王村。
啟心村
王啟心,生于1917年,山西省長治市人,中共黨員,入伍前當過民兵,入伍后曾任班長、排長等職,在同敵人作戰中屢立戰功,多次受到組織的嘉獎和表彰。
1946年9月,根據人民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黨組織派王啟心到焦作任二區八路軍武工隊隊長、政委。當時,駐焦的國民黨雜牌軍和反動地主武裝十分猖獗。王啟心經常率部機智勇敢地給敵人以致命打擊,使得敵人聞風喪膽,重金懸賞捉拿王啟心。
1947年4月24日,駐扎在府城村(今中站區府城村)的武工隊員們剛吃過早飯,放哨的戰士報告說,從焦作方向來了一股敵人,已接近府城村東北的王禇鄉。詳細偵察,原來是反動頑固分子王九聲(解放后已被人民政府在府城村鎮壓)糾集的反動武裝,欲來府城村騷擾搶糧的。王啟心得知后,迅速組織武工隊在府城村東北一片溝洼地帶設下埋伏。戰斗打響后,王啟心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地打擊敵人,和戰友們一道擊斃擊傷多名敵人,并繳獲了數支步槍和一些彈藥。敵人狼狽逃竄,王啟心率領戰友們乘勝追擊,力爭全殲這股頑敵。敵人邊跑邊打,負隅頑抗。就在這時,敵人的一顆子彈射中了王啟心,王啟心壯烈犧牲,英年30歲。
幾天后,中共焦作市委在駐地召開群眾大會,沉痛悼念王啟心烈士。1962年冬,焦作市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王啟心烈士犧牲和長眠的地方——府城村東北部劃出,命名為“啟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