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里源松花蛋上自然形成的松花圖案造型各異

五里源松花蛋因蛋體上透出一朵朵漂亮的松花狀圖案而得名

70歲老人范景泰講起馬坊泉的歷史與傳說有理有據、繪聲繪色

在修武縣五里源丑鴨蛋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檢查剛泡入料水中的鴨蛋。

修武縣五里源丑鴨蛋品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給鴨蛋滾上料泥。

在西水寨村曹金保家的傳統松花蛋作坊里,主人正在檢查即將出爐的產品

在修武縣五里源丑鴨蛋品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人正在篩選剛清洗完的鴨蛋

位于馬坊泉邊的海蟾宮大殿已有800多年歷史

東水寨村民都小中趕著鴨群走在回家的路上
緣 起
產于修武縣五里源鄉的海蟾宮松花蛋,數百年中曾為皇家貢品。其清若琥珀透松花,黃如褐玉泛光澤,香氣襲人,食之鮮滑爽口,醇香繞舌不絕。那么,五里源有什么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孵”出海蟾宮松花蛋?馬坊泉與其又是什么關系?
云臺山下流出名泉
當記者數次在云臺山上品嘗海蟾宮松花蛋時,并不曾想到山腳下還藏著一泓千年名泉。順著修武縣五里源鄉政府向北走不到兩公里,即可在一片掩映的民居中發現馬坊泉的所在。沿著馬坊村中水泥路往東走到村邊,視線突然開闊,一池覆蓋著薄冰的湖水映入眼簾,平靜的水面從容地夾在民居與一望無際的麥田中,顯得和諧而寧靜。這種別致的景觀出現在中原地帶自是讓人驚喜。據馬坊村70歲的范景泰老人回憶,大約30年前,泉水比現在要多,魚蝦更是不計其數,手抓一束草在水里一撈,就會提上來不少,所以說五里源是修武的“小江南”毫不夸張。
云臺山紅石峽谷口“一線天”峽谷處,高50多米白龍瀑布日夜奔流不息地流入白龍潭,潭水卻不見增長,那么白龍瀑的水到哪里去了?據說,潭下有一巨大暗河,大量的水由此處潛流而下,出口即是五里源的馬坊泉。此說絕非空穴來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著作《水經注》中記載紅石峽河水“潛流30里復出”。
道士劉海戲金蟾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放眼望去,一座八角亭傲然挺立于馬坊泉水面上,為此處水鄉景致平添了一些靈秀氣。亭子里便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劉海蟾的白玉石雕。
范景泰老人介紹起劉海戲蟾如數家珍。他口中的劉海蟾又名劉海,五代時期遼國人,喜歡談玄論道。當他來到馬坊泉時,看到這里泉水淙淙,鴨鵝嬉戲,景色奇異,好比進入人間仙境,便在此靜養修煉。一次,他在泉邊散步,忽見一只金黃色的三足蟾蜍出現在腳下,而等他伸手去捉時金蟾便一躍入水,不見蹤跡。好奇的劉海置一小船浮于水面上,船上放一稻草人。時日一長,金蟾便經常跳上小船,圍在稻草人身邊玩耍。一次,當金蟾再次跳上船時,被扮作稻草人的劉海一把抓住。金蟾討饒之余,口吐一朵蓮花,隨之劉海吃下蓮花,得道成仙。
現在馬坊泉邊的海蟾宮大殿,供奉著劉海蟾的塑像。海蟾宮原為金代邱處機的徒弟們與當地鄉豪馬子安共建的真清觀,因之前劉海曾在此修道,邱處機亦寫有《劉海蟾入道歌》,故真清觀在漫長歷史中逐漸易名為海蟾宮。
名泉“涌”出松花蛋
劉海成仙后,一年中秋,邀天上群仙下界來馬坊泉邊賞月,并設宴招待。酒酣之時,忽見四只鴨子自泉底浮出水面,銜泥蛋四枚,供給劉海。眾仙驚奇之下去泥并剝開蛋殼,只見清如琥珀透松花,黃如褐玉泛光澤,食之爽口,綿香持久。眾仙遂命名為海蟾宮鴨蛋。
這層傳奇色彩無疑是后人附會在海蟾宮松花蛋上的美好愿望,經記者查閱有關資料顯示: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大定為金世宗年號),馬坊村有一戶人家建房,連逢陰雨天無法開工。待到天晴施工和灰時,見灰中有一鴨蛋,有人剝開后發現其清黃皆已凝固,食之醇香無比。有一老人說,應是鴨蛋在石灰反應中“自熟”了。后來這里的群眾根據這個原理,在石灰中加入各種香料調味品制成如今的松花蛋。又因馬坊泉中生有一種水蟲,以泥沙做殼,當地鴨子吃了這種蟲子以及魚蝦后,下的蛋尤其味美,故馬坊泉邊生產的松花蛋自元代至清朝一直是皇家貢品。
“小江南”上水韻濃
馬坊泉東邊有一座帶有水閘的小橋,以前閘室南邊的河道直通幾公里外的大沙河。我們在驅車前往沙河的路上,隨處可見條條溝壑連接著大大小小的池塘,頗有水韻。
原來,有“小江南”稱號的五里源一直是修武縣的魚米之鄉,這里北依水源充沛的云臺山,地下水位較淺,涌泉密布,河汊縱橫。
“五里源原名五里泉,因方圓五里皆有清泉自地下涌出而得名。而圍繞著五里源分布的東水寨、西水寨、釣臺營、小泊、河灣等村莊皆與水有關。”已在五里源鄉政府工作20年的陳國順繪聲繪色地說。
車剛上沙河橋,記者耳邊便傳來群鴨的戲水聲、歡叫聲。東水寨村58歲的都小中站在沙河邊,正召集他的300多只鴨子回家。記者沿大沙河逆水而上,便看到上千只鴨子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鬧得正歡,場景頗為壯觀。放鴨人叫曹銅鎖,家住西水寨村,養了1200多只鴨子,每只鴨年產280余枚鴨蛋,他家僅養鴨一項年收入就有3萬元。
松花蛋加工產業旺
每當傍晚養鴨人紛紛把鴨群從沙河中趕出來走在回家的路上時,位于五里源村的修武縣五里源丑鴨蛋品有限公司的員工則正在勞作。在該公司的松花蛋生產線上,員工們拿起一個個已經過3道清洗環節的鴨蛋認真檢查,務必使每個鴨蛋都一塵不染。倨該公司李國順總經理介紹,他祖上自明朝便開始有規模地生產松花蛋,自己是第十三代傳人,原來的家庭式手工作坊也于1982年發展成現在的企業。
深厚的歷史文化,傳奇的神話色彩,再加上得天獨厚的水鄉環境,共同打造出名揚四海的五里源松花蛋。
在西水寨村的曹金保家,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松花蛋生產作坊工藝。不大的農家小院收拾得干凈利落,料鍋、鋸末、石灰泥等原料井然有序地擺放著。曹金保的妻子對記者說:“把鴨蛋洗干凈后,滾上料泥密封存放百天就成了。料泥可是關鍵,是用竹葉、茴香、山花椒、茶葉等幾十種原料熬成的。”說話間她把記者領進堂屋,一個同時燃燒著三排蜂窩煤的大火爐,使整個房間溫度始終保持在25攝氏度左右,裝滿松花蛋的大包足有一人高,擠滿了整個屋子,讓人沒有立腳的地方。記者不禁嘆道:“呵,你家藏貨可真多啊,今年又發財了吧?”她笑著回答:“當然了,春節來了,誰家不是鉚足勁兒生產呀!”(趙耀東)(原標題:千年名泉“涌”出松花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