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 鞏縣窯 高10cm(圖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會提供)
此套茶爐由灶臺與茶鍑組合而成,茶鍑滿施黑色釉,灶臺四方體,設有方形爐門與出煙道及擋風板,灶臺胎質為褐色、白色兩種不同顏色的瓷土絞在一起的瓷質絞胎器。絞胎,也稱“攪胎”、“絞泥”、 “透花瓷”。絞胎工藝最早出現于唐代,多為陶質,瓷質絞胎極為少見。這種絞胎工藝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特色。
唐代爐灶樣式多種多樣,因飲茶風氣日漸高漲,而出現了專門烹茶用的爐灶。唐代飲茶是將碾好的茶末放入爐灶上的茶鍑中煎煮,然后將煮好的茶用茶勺舀進茶盞飲用。此茶爐品相完整,存世稀少,充分展現了唐代茶爐的風貌,十分難得。【原標題:絞胎瓷茶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