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在懷念鄉村,做著還鄉的夢。”十一長假,當記者走進修武縣岸上鄉一斗水村、東嶺后村和西村鄉平頂窯村、雙廟村時,這句話一次次浮現在腦海中。
佇立在上百年的石屋前,聽雞鳴犬吠,看炊煙裊裊,一任時光靜靜流淌。平靜、安寧、自然、純真,這不正是我們內心向往卻失落已久的幸福嗎?
一斗水、東嶺后、平頂窯、雙廟,這四個村莊剛剛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行的修武縣規劃局副局長王新江介紹說,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其中一個區別于非遺、文物等的最大特點,就是所有建筑內都有人居住和生活,都斑駁而豐富地呈現著動態的嬗變的歷史進程。
在申報中國傳統村落期間,修武縣除了認真開展大量的申報工作之外,還先行一步,邀請專家學者到申報村落進行實地考察,提出指導性意見,使其保護工作更具針對性、前瞻性。規劃先行,結合創建河南歷史文化村,該縣有關部門幫助申報村落聘請專業規劃設計單位,率先啟動編制保護性規劃。對照評價指標體系,該縣提出“保護性開發”和“修舊如故”原則,逐村逐戶制定保護措施,落實專門的辦公場所、保護隊伍以及保護經費,為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修復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并將建立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協同保護發展機制。
上云臺山,穿疊彩洞,群山環抱之中的一斗水村宛若世外桃源,如今已成為小有名氣的旅游景點,很多人慕名而來,享受這里的寧靜自然和山野氣息。始建于1845年的李家大院名氣最大,它是一座典型的石頭四合院,歷經百年滄桑,風采依舊。主人李晚富介紹說,古宅開張5年多了,游客越來越多,多數都是回頭客。去年,他請人設計,把原來的臥室改造成客廳并重新裝修,“裝修還得是咱這古宅的風格,要保護好咱的特色,讓后代知道一代代人是怎樣生活的”。
山路十八彎,記者一行驅車來到青龍峽、峰林峽和凈影三個景區交會處的雙廟村。登高遠眺,一排排石屋錯落有致地掩映在蔥郁的樹木間。依山而建,因山就勢,山水、建筑渾然一體,曾被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譽為“建筑學的典范”。
“游客稱贊俺村風景不賴、鄉土建筑多,談論最多的要數清代修建的武舉宅院和文舉府邸,對古兵寨城堡也非常感興趣。”村民郭蘇州在自家“農家樂”門前邊招徠游客,邊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雙廟村黨支部書記劉梁說,從2000年云臺山青龍峽景區開發以來,村民們“傍”上旅游,生活大變樣,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為了保護原生態的古建筑,村里在古村落保護核心區之外建了一條仿古商業街,已有7家“農家樂”開門迎賓。
過去是窮山惡水,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如今冠上“中國傳統村落”名字的村莊成了絕好的資源,很多人重返家鄉創業。
沿著一條不知名的公路驅車一個多小時,記者一行來到東嶺后村。這里,2000年通了電,2003年管道引來山泉水,2005年修通了路,村民們退耕還林,種上一片又一片楊樹林,只是太過偏僻,鮮有人來。村黨支部書記武松鎖說,這里距子房湖水庫直線距離六公里多,要是打通這條路,村子擺脫貧窮就有希望了。
一邊是保護的需要,一邊是開發的希望。王新江說,村民們有著保護古村落的自覺和聰慧,他們不會談生態建設這些道理,但敬畏自然才會安心,是一輩輩人心底的“紅線”。
走在大山里,記者感慨良多。據統計,中國每天有80~100個村莊在消失。過去的10年,中國總共消失了大約90萬個自然村,希望的田野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守望我們的夢里故鄉,傳承我們的鄉村文明,任重道遠。(王 言、崔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