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卜昌村位于博愛縣城東南5公里處,歸蘇家作鄉管轄。2000年9月,被省政府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時葵城所轄,秦時屬野王邑,唐高祖武德三年屬太行(博愛)縣,明清為河內縣清上鄉三圖,1927年隸屬博愛至今。相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匯孟津”后,向東進軍,路過此地,姜太公占卜前程,卜辭日“昌”,顯示此地為風水寶地,日后必定繁榮昌盛,隨日“卜昌”便有了“卜昌村”。
到了明武洪年,懷慶地區由于兵亂蝗疫,百姓非亡即逃,土地荒蕪,人煙稀少,朱元璋從山西的洪洞一帶遷民于懷慶,到卜昌附近定居的七姓八個族,就分別以族姓而組成村名,分別是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侯卜昌、馮卜昌、程卜昌、劉卜昌、路卜昌。因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地界相鄰,在同治七年,又修筑了寨墻、寨門,就統稱為“寨卜昌”。
寨卜昌村的寨墻建于咸豐11年(公元1861年),竣工于同治7年(公元1868年),歷時8年,全部用三七灰土分層夯成,每層約0.7米,墻基外沿鑲嵌著條石,共耗銀6萬多兩。寨墻周長2500米,高10米,上寬30米,下闊8米,寨墻上建有12座烽火臺,配置有自重400多公斤的竹節式土重炮。東、西、南、北四個寨門上方各鑲嵌有長1.5米、高0.75米青石大匾額,分別為“納春融”、“攬榮光”、“挹秋漿”、“迎疊翠”。
寨卜昌村的明清民居多為王氏所有,這與王氏家族的興盛有著密切的關系。王氏屬山西洪洞遷民,居住在卜昌的王氏家族繁衍很快,數代后即成為大家族。開始時王氏做藥材生意,爾后以鐵業為主,兼營他業。王振德(1650--1727)創立生意字號和家庭堂號——“泰順”號,王氏十四世傳人王問安(1677——1747)將生意越做越大,隨之“泰順”號名氣也越來越響亮,王氏人丁也越來越興旺。經過嘉慶、道光、咸豐時期的發展壯大,至同治時期,王氏家族在各方面都達到了頂峰。生意遍布江蘇、安徽、山東、河北、京津、遼寧各地,大小店鋪100多處,生意年收入超過一百萬兩白銀,占有土地400多畝,騾馬多達300多匹,人丁發展到300多口。從明末到同治,隨著王氏家族的逐漸興盛,房屋越蓋越多,標準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規模越來越大,這時的豪華住宅已達300多座,1000多間,整個藥王卜昌的三條街被泰順家族占了兩條半,寨卜昌村的明清民居群落至此形成。之后,由于多種原因,王氏家族逐漸衰敗。抗日戰爭爆發后,王氏家族的豪宅被日寇焚燒了近三分之二。
寨卜昌村現有明清民居130座、400余間,多是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建造的。整體建筑為封閉式一進二四合宅院,格局相對一律,形式大同小異,用料講究,造型美觀。梁架、斗拱、枋子、垂蓮柱、隔扇窗、垂花門都雕有龍鳳、花鳥、人物等圖案,彩繪、石雕、木刻等建筑構件,件件都是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