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當代焦作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焦作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博愛竹林七賢亭遺址碑

2013/9/23 15:37:03 點擊數: 【字體:

   
    在博愛縣月山鎮皂角樹村南邊竹林中立有一通“竹林七賢亭遺址”碑,高約二尺、寬約一尺。碑陽面書“竹林七賢亭遺址”,落款為“宣統己酉年立”,碑陰為粗糙面。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曾經三三兩兩在這里游歷,因為這里的南邊不遠處有漢明帝劉莊派人為五女兒劉致修建的“沁園”遺址。成千上萬畝的竹林郁郁蔥蔥、遮天蔽日,含山林之氣,合隱逸之風,北依太行山,南鄰沁河水,樓臺亭閣應有盡有,富饒、幽靜、祥和。漢明帝將劉致婚配給東漢開國元勛鄧禹之孫高密侯鄧乾,并為其在沁水之北修建園林一座,名叫“沁園”。劉致特別喜歡這里,多居住于此,她“沁水公主”的名稱由此而來。雖然漢明帝時離竹林七賢同游的時間相隔100多年,但“沁園”還有遺跡、遺物可尋、可看。另外,這里北部、東部、西部太行山中有很多廟宇宮觀、泉河魚蝦,鳥語花香、民風淳樸,令人流連忘返。
   
    七賢愛竹。竹者重節,節者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節、重信。竹子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竹林比喻人們親密的友誼、相似的虛心、正直的特征,把“竹林”加在“七賢”前,成為“竹林七賢”,十分恰當。難怪唐朝李商隱詠出“七賢寧占竹,三品且饒松”(《垂柳》)、明朝王鐸寫出“古今余冷淚,兵火剩殘生。撫竹沁園好,吹簫鐵岸清。”(《移居》)和“事事悲歌舊不同,七賢此處有遺風。”(《野王》)。中國文學藝術崇尚的飄逸雅淡、自然傳神之美,多與竹及竹林七賢有關。人們把嵇康比做鳳竹、風竹,把阮籍比做玉竹、雨竹,把山濤比做佛肚竹,把阮咸比做露竹,把劉伶比做酒竹,把王戎比做篁竹,把向秀比做晴竹,把呂安比做斑竹,意趣非常。
   
    竹林七賢在這竹林中、看竹亭中喝茶、賞竹、品竹,就竹筍小菜飲酒賦對,聽鳥鳴啾啾、溪流潺潺,竹林里歡歌笑語;有時閑臥竹床,任竹風暢蕩相伴入眠。后來,當地人在這里修建起“竹林七賢亭”,以示紀念。

    據當地老人說,清宣統己酉年間這里立“竹林七賢亭遺址”碑的時候,竹林七賢亭已經沒了,光知道這兒以前有竹林七賢亭。據《博愛大事記》載:清朝宣統二年,竹子開花。當時的村保長張澄怕時間長了竹林七賢亭遺址不好找到,特立“竹林七賢亭遺址”碑。1969年,為了節約用水,丹河局胡局長組織人力開挖地下渠道,竹林七賢亭的地基被挖,石塊都被砌到渠槽上了,這塊石碑卻被保存了下來。據記載,乾隆年間,竹林七賢亭旁邊竹林茂盛,其中一株被稱做“竹竿王”的竹竿有碗口粗細。當時這片竹園的主人張明宗(邑庠生)引用宋代惠洪的詩稱贊“竹竿王”:“平生風骨自清癯,高節長身老不枯;愛君修竹為尊者,卻笑寒松作大夫。未見同參木上坐,空余聽法石於菟(於菟,古代楚人對虎的稱呼);戲將秋色分齋缽,抹月撥風得飽無。”

    博愛縣月山鎮皂角樹村的張明德先生今年83歲高齡,1950年,他在平原省(今稱河南省)省立師范學校(位于新鄉市中心)上學時寫過一首有趣的、有關家鄉“竹林七賢亭”的“八竹疊翠詩”(也稱變體寶塔詩):“竹竹皆有看竹亭,亭下看竹陶冶情。養成斑竹如椽大,游人如在畫中行。家家流水門前碧,戶戶香界篁為屏。竹林搖翠無艷陽,竹林七賢進竹林。”全文8句56個字共含8個“竹”字,填在特定的圖格里。
   
    在“竹林七賢亭遺址”碑附近居住的百姓中還流傳著“竹雞”招商的故事。清朝末年,天津經銷門簾的兩個商人來河內縣清化鎮預定藍割線門簾,他們先到牛磨村,生意沒談好,便順著魁星樓往西經竹園胡同來到皂角樹村。這條竹園胡同中間是路、兩邊是河。路北是南利河和竹林,路南是澆竹園的支河。這里水聲潺潺、行人不多,很清靜。兩個商人走過竹林七賢亭后,聽到竹林中有竹雞(一種比斑鳩稍大的深褐色小鳥,當地俗稱死虼蚤兒)“丟、丟”地叫個不停,并且繞著他倆飛來飛去、不肯遠離。兩個商人欣賞鳥鳴的同時,不由得摸摸身上帶的財物,發現錢丟了。于是,兩人急忙掉頭往回找,地上很多竹子的落葉,兩人瞪大眼睛仔細尋找,不久在離竹林七賢亭不遠的地方找到了。兩人由驚轉喜,高興地說:“這鳥兒,真好!”兩個商人隨后來到皂角樹村南頭,找到張全贏等幾戶做竹貨的談妥生意,共定了一千多丈藍割線門簾,預付了一半定金。天津商人臨走時感慨地說:“你們這里人好,連小鳥也好,明年我們還來你們這兒進貨!”客商的錢財失而復得,在場的人都說他們沾了竹林賢人的正氣、靈光。
  
    《山海經》、《史記·貨殖列傳》中都有太行山麓多竹的記載。博愛多竹,有關竹的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深入人心。心里有竹、地里有竹、詩詞里有竹、言語里有竹、器物里有竹,這里的人猶如生活在竹海,與竹結下不解之緣。千百年來,這里的百姓興修水利,引水灌溉,辛勤栽培、護養,使這里的竹林成為中國北部較大的竹林區。多姿的竹世界、發達的竹編業、悠久的竹文化為當地經濟發展、百姓增加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皂角樹村張敬寶先生說,抗日戰爭期間,由于日本兵放火焚燒,博愛的竹林毀壞嚴重;解放后,博愛竹林又恢復生機、蓬勃發展。現在,由于各村鎮土地開發、蓋房、挖土等原因,竹子被惡意砍伐,竹林在不斷消失,以往常見的碗口粗細、直徑近20厘米的竹子現在幾乎見不到了。皂角樹村張明德老人說:“現在村里正積極籌錢、組織人員在‘竹林七賢亭遺址’附近修‘竹林七賢亭’,努力讓這一歷史文化景觀得以再現和延續。”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根在中原(2011-7-2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寨卜昌明清民居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