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焦作

焦作民間曲藝

2013/11/12 9:17:10 點擊數: 【字體:

    『得勝鼓』

    起源于商周時代。傳說武望伐紂,紂王布群牛陣與武王決戰,姜子牙命工匠作多面大鼓,組成鼓隊,藏在軍中。戰斗打響,牛群將近,鼓隊沖出,大鼓齊鳴,聲如巨雷,群牛被這突出起來的鼓鳴聲驚嚇,反轉沖入紂王軍中,紂王軍兵不戰自亂,武王取得了勝利,得勝鼓因而得名。焦作的得勝鼓有紅鼓、綠鼓之分。紅鼓一般有九人演奏,計有紅鼓四面,大镲兩副,二鑼(中高音)兩面,小撞(又叫“小叫狗”)兩個。紅鼓的鼓腔呈大紅色,鼓徑60或75厘米;綠鼓多分布在市郊南和東部從待王到大家作各村,綠鼓則分布在西北山區一帶的農村。得勝鼓有牌子(鑼鼓經)40多種,常在農村演奏的有“大得勝”、“小得勝”、“倒上橋”、“猛抬頭”、“老婆拐線”等20多種,1983年3月,焦作市的得勝鼓經過加工整理,把紅、綠鼓合二為一,把過去的傳統曲牌加工改成內容連貫的組曲,用以表現我國古代將士為國戍邊的種種場面。全曲共分“眾軍操練、敵軍進犯、急報軍情、點將出征、深夜設伏、拼殺搏斗、得勝慶功”七個部分。 1984年在河南省第五屆民間音樂舞蹈舞臺會演中,焦作的得勝鼓轟動省城鄭州,榮獲一等獎。1986年,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獲豐收獎。年底,全市有30多個村鎮有得勝鼓隊。


    『嗩吶班』

    也叫“響器班”,是一種農村最常見的演奏團體,它多服務于婚喪嫁娶和喜慶拜壽。嗩吶班又分固定班與不固定班。固定班大多是嗩吶世家,代代相傳,一家幾代,同操此業,以此為生;不固定班是農忙時務農,農閑時搭班吹奏。 1979年以后,嗩吶班在焦作發展很快,以上白作鄉、王褚鄉為最多。僅上白作一個鄉就有20個嗩吶班。嗩吶班使用的樂器以嗩吶為主,另外還有笙、笛、悶子、二胡、梆、釵等,有的嗩吶班還有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雙簧管、手風琴等西洋樂器。嗩吶班常演奏“百鳥朝鳳”、“豐收樂”、“抬花轎”等樂曲和傳統曲牌,但更多演奏的是豫劇、曲劇、懷梆、二夾弦、大平調等古代和現代戲流行的唱段和折子戲。有的藝人還用鼻子吹奏表演,有的用鼻、嘴同時吹奏。特別是“卡腔嗩吶”學著戲中男女角色的腔調,遠遠聽去酷似一臺大戲。 1985年春節,焦作市舉辦了嗩吶會演,全市在東方紅廣場搭了6個臺子對賽,每臺5--10班對奏。

    『皇杠』

    相傳古代百姓向朝廷交納皇糧和貢品,因交通不便,只好用肩抬送,十分艱苦,皇杠即由此而來。在明朝盛世時,皇杠已成為焦作農村年節流傳很廣的藝術形式。皇杠由多人扮成腳夫,身穿黑對襟箭袖衣、燈籠褲,腳穿黑快靴,頭纏黑棉布包頭,腰系紅腰帶,肩披繡花彩墜墊肩,一手拿大蒲扇,一手拿水煙袋,兩人抬一根長2.7米的柳木杠。貢箱里裝有“金銀財寶”。貢箱高0.34米,寬0.67米,長1米,上掛銅鈴,箱上插有刀、槍和雞毛撣。以鈴聲開道,重兵押送,十萬火急。還有一鏢客扮成黃天霸(大花臉)模樣,身背箭壺,手拿彈弓,隨隊保護。表演時,有四對或六對或八對腳夫在有節奏的的鑼鼓聲中,手不扶杠,利用杠的彈力,擺頭換肩,轉身穿花,鈴聲朗朗,顫顫悠悠行進。鏢客前后跳躍,遇劫皇糧時,近則彈弓打,遠則用箭射,保護皇杠前進。高蹺皇杠和平地皇杠一樣,只是高蹺皇杠的表演者要踩著高蹺表演。焦作市義門的皇杠最有名,1957年代表焦作市參加了河南省第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受到好評。
  
    『吹 歌』

    流傳于李河村和郊南一帶,以笛、管、笙、二胡和打擊樂鼓、鑼、釵等多種樂器組成演奏班子,多活動于節的祭祀中,鼓樂齊鳴,氣氛熱烈,表達歡快的情趣。吹歌奏的多是地方戲曲中的曲牌,有時也演奏一些民歌小調。八音會是在宴會和節日演奏供娛樂消遣的演奏團體,使用的樂器有笛、笙等,另有小釵打節奏,作全隊的指揮。因為有八種樂器,所以叫“八音會”。焦作的八音會以李封村、大家作村最有名,己有幾百年的歷史。清朝乾隆皇帝朝月山,還特地讓李封村的八音會為他演奏。八音會演奏的有小調和曲牌兩類共幾十種,如:“剪剪花”、“鳳陽調”、“壽影調”、“。兩句半”等。演奏過程中,還有低音伴唱,曲曲有詞,唱奏結合,優美動聽。1957年,李封村的八音會代表焦作市參加河南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受到好評。
  
    『民 歌』

    焦作的民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曲調優美動聽。1982年,焦作市對流傳于民間的民歌進行了全面普查,收集了60多首,整理出41首,匯集成冊,其中有20首被選入《河南省民歌集成》一書中,焦作民歌主要有:“小調”、“曲牌”、“采茶燈”(花鼓)三大類。還有“號子”和其它種類,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寺河花鼓戲』

    寺河花鼓原是廣場街頭的表演藝術,表演時,以草地為臺,以一張蘆席為表演區域。花鼓是一男一女對唱的一種藝術形式,兩人一臺戲。演員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充當各種行當,多種角色。演員的面部只著淡裝。男演員身著短道袍,系白腰帶及兩片水裙,足登快靴,頭戴圍有黃色飄帶的白氈帽,臉上用特制的轉柱胡子卡于鼻下,手持一馬鞭;女演員多數是身穿紅綢上衣,綠緞子褲,腳穿彩鞋,腰束彩帶,頭戴紅花,手中拿著紅手巾。寺河花鼓有9腔18調。腔腔有別,調調不同。 每唱一調,就有一段鑼鼓經。在鑼鼓敲打之中,伴奏者常常根據劇情的需要,加一些“恩、呀、哪”的虛字,以襯托演員之腔和角色之情。1953年,焦作的寺河花鼓戲參加了河南省第一屆民間歌舞會演,演出的《采茶燈》榮獲二等獎。寺河花鼓開始只用鑼鼓伴奏,近年來又配上管弦樂,增加了戲劇氣氛。【原標題 :焦作民間曲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 2006-10-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