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民間藝術
2013/11/14 10:36: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沁陽民間文藝歷史悠久,豐富多彩。計有各種社火、鼓樂曲藝、焰火燈棚、民歌民謠、諺語、歇后語等10多種。
社火: 沁陽稱“故事”,系主要傳統民間文藝活動之一,始于何時不詳。明清和民國以來,每逢春節、元宵節或其它重大喜慶日子,各村鎮都要組織文藝演出隊,表演各類故事。諸如龍燈、獅子、老虎、彩車、旱船、高蹺、海蚌、高臺、背裝、二鬼扳跌、霸王鞭、撬杠、釘缸等近20種。解放初,又引進秧歌等。50年代初,徹底翻身作主人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城鄉人民, 每逢傳統節日和歡慶勝利, 都要演出各種民間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民間故事被視為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禁止演出,城鄉文藝活動一度冷落下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傳統民間故事重新活躍起來。自1981年起,每逢新春佳節,各鄉村、街道的文藝演出隊,都要走街串村,競相表演老虎、獅子、龍燈、高蹺、秧歌等各種民間故事。正月初十至元宵節,各村、街文藝演出隊,以鄉為單位,相繼進城表演。近年,山王莊的龍燈和邗邰、馬坡的老虎表演得尤為出眾。
鼓樂曲藝: 清末民初,城鄉建有普慶會、義樂社、同樂會等民間文藝組織。每逢佳節、廟會、婚喪和壽日,都要設攤圍桌,吹拉彈唱。特別是農歷七月二十日高臺寺廟會,都要赴會義演三天助興。因演唱者圍著桌子演唱,俗稱“圍鼓圈”,也稱“海神班”。管弦樂有:尖弦、胡胡、二胡、嗩吶、三弦和簫、笛等。
打擊樂有:邊鼓、大鼓、大鑼、小鑼、鈸、梆等。日軍侵占沁陽后,民間吹拉彈唱日漸冷落下來。解放后尤其是建國以來,民間古樂,曲藝又獲新生。50年代和60代初,城鄉有許多嗩吶班,曲藝隊,每逢婚喪壽日,多應邀前往吹奏說唱。進入80年代,嗩吶吹奏多增添表演唱,更為吸引觀眾。
焰火:起源于西向鄉西向鎮,系一種觀賞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始于何時不詳。最初,在制作鞭炮中,常發生火藥爆炸事故。為祈禱平安,春節期間常在神前燒香、放炮,藉酬神功。后逐漸演變為燃放焰火,并流傳于全縣各地。民國年間,西向、山王莊、木樓等地,多于重大節日和主要祭日燃放焰火,以增加節祭日歡樂氣氛。新中國建立后,國慶十周年, 二十周年、 三十周年,先后在西向北坡、沁河灘、縣人民廣場燃放大型焰火,歡度國慶。焰火分轅門、牌樓、老桿等花樣,上面安裝有鞭炮、禮花、起火等。點燃后,火樹銀花,蔚為壯觀,屆時遠近各村男女老幼往觀者甚多。
燈棚:也是沁陽民間文藝活動的一種,起源于何時不詳。清代和民國時期,木樓、王召等地定期舉辦燈棚,歡慶佳節。木樓每12年舉辦1次,時間在元宵節后十七、十八、十九3天。共有彩棚8座,高數丈,搭木架,飾以彩絹,絹幕后夜間點燃蠟燭。棚內張設紅緞宮燈彩屏多幅,上繪西游記故事或灑金頌詞,并陳設古玩珍寶,神位前設置香案祭器,上懸各種宮燈,并有3臺大戲助興。周圍遠近數10里村社,都備有樂隊和香燭供品,前來祭神。夜間燈火通明,徹夜不熄,尤為壯觀。民國24年舉行后停辦。王召也于正月初八火神廟會舉辦過燈棚。建國后,舊時燈棚逐漸變為燈展。從1981年到1989年,縣城每年元宵節舉辦燈展,東西大街兩側,布滿各式彩燈。屆時,城鄉居民前往觀燈,歡慶佳節。【原標題:沁陽民間藝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 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