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董永故事對后世的影響
董永故事的流傳地域廣、時間長,對漢代乃至后世都產(chǎn)生深刻影響。《中國畫像石全集》“石刻線畫”卷[13],輯錄的董永故事有:河南洛陽出土的北魏寧懋石室右側(cè)山墻,刻畫了董永故事。畫面中的大樹右側(cè),董永父子在田間除草,旁邊題刻“董永看父助(鋤)時”。田主坐在車上,女仆站在旁邊;洛陽出土的北魏“孝子石棺床”畫像;洛陽出土的北宋“張君石棺”畫像中的“二十四孝”圖;輝縣北宋石棺畫像;金代焦作王莊墓的“董永孝行”畫像。
宋代有小說《董永遇仙傳》。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一書,把董永列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明代以董永故事為題材的劇本有:《織絹記》、《織錦記》、《槐蔭記》、《賣身記》、《天仙配》等。清代以降的戲曲中的董永故事有:黃梅戲《天仙配》、湖南花鼓戲《槐蔭會》、川劇《槐蔭記》、楚劇《百日緣》等,雖然劇種不同,但劇情大體一致。
董永故事從開頭到結(jié)尾,包含有幸福、喜悅、柔情、凄苦、眷戀和幽怨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在這里,體味到了人生的百味,回味無窮,這些正是長期以來被世人傳頌、吟唱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可以說,通過漢畫像中牛郎織女的傳說和董永織女的故事,見證了一個文化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變遷。但是,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人們對甜蜜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對奉行孝道者的贊美,以及百折不撓的精神,成為經(jīng)久彌香的千古絕唱。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