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的姓氏來源有原有姓氏和外遷姓氏兩種。原有的姓氏為元朝以前的老戶,其數甚少,大多數的姓氏都是從外地遷來的。
歷史上遷來的姓氏,規模較大的有四次。第一次始于元朝。元統一中國后,命其士兵解甲歸田,屯田墾荒務農。當時,久經戰亂的博愛一帶地廣人稀,但耕作條件較好,一部分士兵就在此安家落戶。這些落戶的士兵大多是回族群眾,在清化西關和大省莊(即今大辛莊)等地。
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是在明洪武年間,懷慶地區兵亂蝗疫頻繁,百姓非亡即逃,土地荒蕪,人煙稀少。朱元璋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實施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從山西洪洞縣移民于懷(即懷慶府)。凡移來之民,每戶給15畝耕田、2畝菜地,有余力者不限。同時,還免三年徭役。因此,百姓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極快。數十年之后,即成大族,諸如下水磨及許良的賀姓、皂角樹的張姓、上莊的劉姓、陳范村及唐莊的竇姓、寨卜昌的王姓、馬營及清化十街的杜姓、蘇家作的毋姓、楊莊的楊姓、和莊的和姓、漢高城及玄坦廟的葛姓、小底的吳姓等,均是當時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而來的。
第三次移民是明永樂年間,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繼位,為鞏固中央集權,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直取南京,途經河北、河南等地,受到政府軍阻擊,反復拉鋸作戰達四年之久,中原地區百姓逃亡較多,朱棣繼位后兩次從山西和河北大明府移民于懷。諸如西關的唐姓和袁姓,都是當時從大明府移來的。
第四次移民是1949年,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后,傅作義部隊經過整編,部分官兵要求返鄉為農,有些無家可歸或不愿回原籍的,經過政府統一安排,一部分官兵到博愛縣王堡、磨頭、十里店、大屯、小屯等村落戶。
此外,還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河內(今焦作一帶)做官留存下來。如陽邑的程氏,原是程顥的后裔,因程做官于懷,在懷慶城落戶,后由懷慶城遷到了陽邑。北石澗的李姓,原籍是山西省陵川縣人,元朝末年,李氏任懷慶府推官,其眷屬落戶北石澗村。張茹集的皇甫復姓,原籍是安定人,也因祖上做官于河內,戀此土而留居。也有一些姓氏,是因祖上在此經商而落戶的。如清化四街的毋姓、馬姓、崔姓等,馬姓原來是長垣縣人,因在城內開飯店,與當地聯姻而落戶于此。崔姓是河北人,在清化城開顏料鋪,其子女均落戶于此。
據民間傳說,明以后,博愛的原有姓氏發展很慢,新移來的姓氏則發展很快,博愛姓氏分布的突出特點就是以大家族姓氏高度集中。博愛的許多村莊往往大戶姓氏只有一兩個,其余雜姓人口極少。如上莊村,原來叫秦家口,不過只是有幾家姓秦的,洪武年間,劉姓從山西遷來,一族三門,住在秦家口北,名曰小上莊。幾十年后,劉姓繁衍很快,使小上莊與秦家口連接,因而改名上莊。又如陳范村,元朝以前的老姓只有郭、原兩家。洪武年間,竇姓兄弟有仁、有義從山西沁水遷來,繁衍甚快,而原、郭二姓發展很慢,竇姓家族達數百家。像這樣的大家族的形成,在博愛很多。前文第二次大規模移民中已經提到。只是在解放以后,人口流動較大,大家族聚居的情況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城鎮地方變化更大,多姓氏雜居的情況便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