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甲午初冬,我隨來自天南海北的舊雨新知,第一次踏上河南焦作的神奇土地。幾日來,天氣晴好,主人熱情,山水奇瑰,動人心魄。登云臺山、神農山,游青天河,訪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謁韓園、李商隱陳列室、朱載堉紀念館,賞妙樂寺、嘉應觀的殿、閣、堂、塔……衣襟上疊印著山光水色、風痕云影,兜一杯生態自然與古典人文情愫,此樂何及!
10年前,我曾應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之邀,撰寫過一本《觸摸古建筑》的文化隨筆集,特約編輯為老友野莽。此次訪焦作,與野莽兄欣然相逢,真所謂良辰、勝地、美景、好友齊聚。每到一處,我們都會特別關注點染在山水園林中的古建筑,心馳神往,為之擊節贊賞。
焦作的古建筑,大約分為三類:一為原建原物,歷歲月風雨而屹立至今;二為依原制原物而重建,卻保持了不殞的原貌;三為依古建筑形制新造,流淌出一派古色古韻。
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一書中說:“中國建筑既是延續了2000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誠哉斯言。
云臺山位于焦作修武縣境內,山雄峰峻,峽幽谷秀,湖、澗、泉、瀑觸目皆是,林木花草流紅溢綠。我們徒步游覽紅石峽,峽河清碧曲折,或緩或急地流動,兩岸崖壁險峻,瀑、泉之聲不絕于耳。令人驚嘆的是,依山鑿出的石棧道,寬一二米,臨水置石柱鐵鏈欄桿以護安全。我觸摸石壁上清晰的錘、鑿印痕,想見當時開鑿的艱辛與勇毅,稱得上是“鬼斧神工”。
我們去青天河風景區時,先乘游船,飽看兩岸奇瑰風光。到達碼頭時,上岸踏入沿河懸水而設的木棧道,長達數里。棧梁堅實,棧板厚重,兩邊的扶欄整齊劃一。走在上面,步履鏗鏘,聲音極為動聽。走過木棧道,再踏上沿河開辟的寬平道路,看紅葉山花、天然大佛、男身觀音銅像、北魏摩崖石刻及北魏古丹道,令人心地安詳,清涼如許。
焦作武陟縣的嘉應觀,是一個蔚為大觀的古建筑群,其始建于1723年,即清雍正元年,占地140畝,集宮、廟、衙署于一體,為雍正皇帝紀念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之處。觀中擁有殿、樓、閣、廳、亭、館、房、室、廟、廊、臺……紅墻彩瓦,飛檐翹角,安寧靜穆,雄偉壯麗。
以殿而言,有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前殿、中大殿、東大殿、西大殿等。中大殿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以孔雀藍琉璃瓦覆蓋,且斗拱雄奇,是北京故宮太和殿的縮影。中大殿又名無塵殿,從建置至今近300年,殿內不沾灰塵,不結蛛網,不生蛀蟲,少有飛鳥,令人驚嘆不已。
以樓、閣而言,嘉應觀有鐘樓、鼓樓、禹王閣。鐘樓和鼓樓,坐落于御碑亭之東、西兩側,各置鐘與鼓。步行觀中,過恭儀廳,便是禹王閣,為此中最高偉、雄壯的建筑,重檐硬山式,樓上樓下共兩層,是專為緬懷大禹治水功績而設。
以亭而言,走進嘉應觀山門,迎面便是御碑亭,亭內置御碑一塊。亭的形制十分獨特,亭頂為傘形圓頂,褚黃色琉璃瓦覆頂。亭外層有紅色檐柱6根,內層有金柱6根,平枋穿連,組成十分堅固的筒式結構。御碑亭顯示出一種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在國內留存的古亭中,堪稱翹楚。御碑亭已成了供人瞻仰、紀念的處所,其功能已不是休憩了。但在焦作的許多風景區,各種形制、材質的亭隨處可見,云臺山中,青天河邊,園林里,游路旁,讓游人稍作留停,恢復足力再欣然前行。
塔,又稱浮圖、浮屠。浮屠,是“佛陀”梵文的譯音。在焦作大地,“高標跨蒼穹”的塔極多,如沁陽市,就有金代天寧寺三圣塔、元代石作邠國公墓塔、元明時期小塔林、清代性空和尚塔。在武陟縣的妙樂寺,則有妙樂寺塔。原塔始建于漢,隋為五級白塔,現存的磚塔,為后周顯德二年即公元955年重修,距今已千余年。一般來說,塔為七級,故有俗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妙樂寺塔為13級,因為13在佛教中被認為是一個吉祥數字。此塔為13級密檐疊澀式方形磚塔,內部中空,通高34.19米,塔每層均為平面正方形,塔底各邊長9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均勻遞減,塔檐逐漸內收,呈現出外輪廓優美的拋物線形。遠看近觀,莊重、敦實、雄奇,是我國古塔中的精品力作。無論風從何方來,每層塔檐四個翼角下的鈴鐸都能發出清亮之聲,令人思緒悠悠。
到焦作不可不訪的,還有位于孟州市西的韓愈陵園(簡稱“韓園”)。韓園始建于唐敬宗寶歷元年,距今已有1180年的歷史。園里古柏蒼郁,主要建筑有牌樓、祭祀臺、山門、饗堂、陵墓等。在古代的典籍中,“墓”被釋為“沒”。韓愈雖然久別人世,但他留下的德操、文章、詩歌,卻沒有因他而“沒”,而是永垂不朽,千秋萬代流光溢彩。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