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工藝 >> 工藝與品牌 >> 瀏覽開封

木版年畫:中國遞給世界的一張藝術名片

2012/8/29 17:35:39 點擊數: 【字體:

木版年畫:中國遞給世界的一張藝術名片
      
    木版年畫是一門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藝術,近年,這種藝術不但越來越受中國人的重視,而且隨著世界民間藝術交流日益密切,木版年畫更走向世界,它的發源地中國河南省古鎮朱仙鎮也逐漸名揚***。
      
    年屆50的張廷旭是朱仙鎮的一名普通農民,自幼從父親那里學得一手刻版、印畫的好手藝。自從1986年來自印度、奧地利的客人造訪以后,他簡陋的農家小院里便經常出現金發碧眼的外國收藏愛好者和記者。
     
    “我印的畫不僅有廿多個國家的人收藏,還在法國和日本等地展出”,指著他的版畫作坊里掛著的一張張外國人與他的合影照片,張廷旭自豪地說,“我越來越熱愛這門手藝了”。

    除了每年春節期間供應十多萬張民用年畫外,平日里,張廷旭還和妻子一起利用農閑時間印制專供美院學生和外賓收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故事集》。圖文并茂的故事集,形象地介紹了《三娘教子》、《木蘭從軍》、《牛郎織女》等民間傳說,深受收藏者喜愛。 
      
    顏料為中藥材炮制 

      
    幾乎與雕版印刷術同時誕生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它采用鏤版手工水色套印,在畫法上繼承了漢唐壁畫的傳統,構圖飽滿、線條粗獷,內容取材于中國歷史戲劇、演義、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尤為奇特的是,所用的顏料為中藥材炮制, 史稱“世界絕活”,用這種顏料印制的年畫,不僅色彩艷麗,而且久不褪色,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因為研究朱仙鎮木版年畫而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姚敬堂說,自清代乾隆年間木版年畫越洋跨海傳到國外以后,前來朱仙鎮考察的外國專家、學者便絡繹不絕,由此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研究、收藏朱仙鎮年畫的外國人居然比中國人還多。 
      
    如今,莫斯科博物館還收藏有朱仙鎮木版年畫118張。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淳樸古老民族風格的中國木版年畫,在日本、法國、加拿大、英國、比利時等國家博物館和研究機構也受到禮遇。半個世紀以來,中外學者給予木版年畫以極大的關注。法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等國都編印了中國民間木版年畫集,用不同的語言介紹了中國木版年畫的藝術魅力。 
      
    借木版年畫攻讀學位 

       
    一些國外學者還借此攻讀學位。26歲的日本留學生草間智子,正在北京語言大學攻讀文化史,她的研究方向就是木版年畫。她告訴記者:“我很喜歡中國的木版年畫,雖然日本也有,但偏重于觀賞和廣告性。相比之下,中國的木版年畫更淳樸,寄托著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望。”
      
    為了滿足國外旅游者的愿望,河南省旅游局將朱仙鎮年畫辟為一個旅游景點,1986至1992年間,慕名而到朱仙鎮參觀木版年畫的國外旅游者每年多達3千人。
      
    如今,中國二十多個地方因像朱仙鎮一樣擁有極具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畫而成為旅游勝地。據天津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的張紅介紹,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主要消費群體就是國外游人。
     
     “年畫像一張精美的藝術名片,把朱仙鎮和世界聯系在了一起”,姚敬堂說。其實,年畫連接的又何止是一個朱仙鎮呢? 
      
    專家聯手搶救文化遺產 
      
    木版年畫是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以往長期被忽視,令這些有悠久歷史的藝術逐漸式微,甚至失傳。10月杪,朱仙鎮舉行首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木版年畫大聯展,專家便在會上疾呼要搶這些文化遺產。
      
    與會的專家決定推行一個“搶救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編纂、出版約120卷《中國民間藝術集成》,各民族的民間藝術,如民間剪紙、年畫、皮影、木偶、刺繡、服飾及印染等。 
      
    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已把木版年畫作為搶救工作的突破口。專家指出,以木版年畫為代表的民間文化藝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根基,也是民族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搶救這些文化遺產,將給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人文精神。
      
    “中國木版年畫目前究竟是一種什么狀態,我們不知道的遠比知道的要多。要查清這個家底是一天也不能等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 
       
    一個版畫之家的生活變奏曲 

      
    每個家庭都在上演著屬于自己的生活變奏曲,對于張廷旭而言,不管歲月如何變遷,木版年畫始終是張家生活變奏曲的見證。
      
    張廷旭自1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印制版畫的手藝,現今雖然以年銷售10萬張木版年畫雄踞大戶之列,然而走進他那間家庭作坊,它的簡陋粗糙還是讓人吃驚,不敢相信精美的年畫就是在這里誕生的。墻角一個棕色的大缸和一個破舊的編織袋存放著木版,一塊長約2米寬約70公分的門板就是操作臺。而頭頂上用細木樁做邊,搭上粗細不一的竹竿就成了晾曬年畫的架子。
       
    張廷旭興致勃勃地為我們表演著,手持特殊彎刀裁紙、刻版、套上深藍色圍裙上色,嫻熟的動作、專注的表情讓這個中年男人由鞋上還沾著泥巴的農民瞬時變成了手藝精湛的藝術家。
      
    張廷旭做這一切的時候,他的妻子王振梅一直站在旁邊微笑著,似乎在分享著丈夫的快樂。其實,這個樸實的農村婦女自從嫁到夫家,也開始了自己的學藝生活。據說為此還挨了丈夫不少訓斥呢。可是如今的王振梅已經是印刷好手了,可能是女性心細的緣故,由她刷的顏色,特別的均勻。
      
    雖說木版年畫的手藝是祖傳的,但這里的人家并沒有傳男不傳女的習俗。所以,張廷旭的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全都會這門手藝。特別是他那僅有12歲的小兒子,居然能達到8分鐘刷200張的紀錄,而據說熟練的成年人要想刷200張最快也需要20分鐘。 
      
    靠木版年畫維持生活讓張廷旭感到十分滿足。他說:“吃飯、穿衣、蓋房、孩子上學,一家人的開支全靠這個手藝。”
       
    但孩子們并不是從內心真正喜歡這門手藝。特別是張家大兒子很不情愿做這個工作,他說:“干這活掙錢少,不如外出打工。”即便是最聽話的女兒,因為嫌臟,總不愿意干刷顏色的工序。當我們問她,如果有機會到外面找到合適的工作,是去打工呢還是堅持留在家里做年畫,她似乎很為難,嘴里總說:“不知道。”
      
    木版年畫帶給張廷旭夫婦滿足感與成就感,卻成為張家兒女選擇生活道路的欄桿。然而,它承載的絕不僅僅是張家兩代人的快樂與苦惱,還有更多。 
      
    朱仙鎮: 
       
    木版年畫之鄉中國有4個地方以木版年畫聞名,除河南省開封縣以南的朱仙鎮外,還有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這些地方出產的木版年畫各有其藝術特色。 其中朱仙鎮是水印木版年畫的發源地,興于唐朝,盛于明清年間,至今全鎮還有傳統的手工作坊三百多家,不久前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原標題:木版年畫:中國遞給世界的一張藝術名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洋商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