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回族人較多,大型的回族飯莊便應運而生。民國初年,首推馬道街的清真“豐樂樓”。此后,便是鼓樓街的“義和園”,到了20年代,“中西樓”取而代之,成為當時回民飯莊的頭一家。
“中西樓”位于鼓樓街現“又一新”處。臨街是一座二間門面的樓房,后面是一個四合院。院內建有暖棚,夏日遮陽,冬日避風,掌柜買金章,經營有方,尤重名師,市內漢族酒樓中凡出名的廚師,他都要聘到“中西樓”干上一段時間,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再加上當時社會上層和回民頭面人物的扶持,生意逾顯興隆。他經營魚翅、廣肚、燕菜等各類高中檔宴席,成為回族頭面人物經常出入的場所。當時曾有人評論說:除用肉不同,“又一邨”出啥,“中西樓”出啥,確系實情。至于它的牛羊肉菜、燴三代、燴金銀絲、涮羊肉、火爆肚、油爆肚、鍋燒肉、焦燒肉、軟燒肉、靠山肉、大蔥爆肉片,更受各方食客的喜愛。特別是燴三代,成了漢族食客在回族席上的爭嘗之物。此后,由于多種原因,生意屢遭虧損,遂于1938年破產。在此之際,柜先(會計)吳玉茹、堂倌李振亭、廚師袁國腎、李國建籌集資金,接手經營,并將“中西樓”易名“中興樓”,以圖中興之舉。重開之后,由于這四個人各把一方,精心管理。半年之后便站穩了腳跟。二年之后,“中興樓”果然中興,重現了當年盛景。而買家也趁機入股,五人合力,一直經營到建國初期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