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外地如何,在豫東一帶,農歷二月二是作為一個節日過的。何以有這么一個節日,我猜想,在舊時的農村種植業簡單粗放,整整一個正月里,根本沒有什么緊急重要農活兒,人們整日處在一種歡樂清閑的狀態中,正月可謂“閑月”,莊稼人也就趁閑盡情玩樂。譬如元宵節所搭的“大秋”是到二月二才拆掉的。“二月二,龍抬頭”,天氣漸暖,龍都抬頭了,人們該收心操持農活兒了,這時安排一個簡單的小節日作為過渡是很有必要的。
在開封周邊的鄉村,二月二主要有三種活動:“乒瓦”、“打囤”、“吃涼粉”。
“乒瓦”是過去孩子們要玩的。為什么要孩子大清早起來手持冰涼瓦片冒寒碰擊呢?那是因為舊社會人們極其貧困,住房條件極差,絕大多數住的是土屋草舍,這就給一些小生靈提供了生存環境,有些還嚴重干擾了人們的生活。除了耗子鉆墻打洞讓人討厭外,還有另一種小動物也給人極大的傷害,那就是蝎子,一旦被這可惡的小東西蟄了,那疼痛真是難以形容的,因此人們常以毒蝎心腸來形容惡毒之人。出于對蝎子的詛咒,就讓孩子們在二月二這天早上起來,用兩片瓦片邊擊邊唱“乒,乒瓦嘍,蝎子出來沒爪嘍!”清脆的乒瓦聲伴奏著童聲的朗朗數唱,形成了別有韻味的晨曲。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們的住房條件大大改善,即使農民也大都住進樓房,最差的也是磚墻瓦屋,氣死耗子的同時也沒了適宜蝎子生存的空間。因此花甲之齡的人兒時而為的“乒瓦”,這個不知流傳了多少年的項目也早已銷聲匿跡了。
“打囤”就是成人們進行的項目了,有民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具體就是在二月二的早上,人們在各自的庭院里,用鐵锨放上鍋灰,手持锨把為半徑,以腳跟為圓心,轉動身子,讓鍋灰自然散落,畫成大小不一的圓圈,就這么畫上若干,中心分別放上麥子、高粱等不同的糧食,一個個糧囤就形成了,意思很直白、很明確,就是農民們對豐收的一種企愿。舊社會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盡管整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如牛似馬,卻終年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就是整個封建舊時代的真實寫照。為了祈求豐收,農民就用這種看似兒戲的方式來表達心愿。如今這項活動在二月二也是開展得參差不齊,也只有上了年歲的人而為之。也難怪,現在的年輕人相信的是科學技術,他們真把這“打囤”看成是兒戲了,不過,作為一種民俗,讓其消失總令人惋惜。
至于“吃涼粉”就與前兩項大大不同了,可謂家家重視,人人上心。這是因為春節期間人們大魚大肉早已吃膩了,加之天氣漸暖,正想吃些清淡涼爽之物換換口味,涼粉正好有這兩方面的特點,因此備受人們喜愛。一些人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每到正月二十以后,就做了涼粉四下游鄉叫賣,生意相當的不錯。當然不少人家是自己來制作,涼粉也確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品,它涼調熱炒皆可。二月二吃涼粉,從這里也看出了老祖宗的智慧。
從二月二這個小節日三項活動有消有存的現象來看,節日作為時代的產物,也要與時俱進,其內容必須隨時代而變化。如今提倡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我們應挖掘其深厚豐富的精神內涵,創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使這些傳統節日煥發新的青春,讓其所承載的文化內容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