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芬,河南第一個刺繡“工美大師”。年過古稀的她,慈眉善目,她“國保”級的雙手保養(yǎng)得并不好,圓胖的手指,蓄了短短的指甲。坐在開封西區(qū)自家客廳里,她為我示范繡藝時,那雙手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根細細的蠶絲線,杜秀芬用指甲輕輕一劈,一分二,再劈為四,再劈為八,一直劈成四十多股線,最細時可劈成四十八分之一,令人眼花繚亂。杜秀芬的繡花針裝在一支眼藥膏大小的針筒里,共分12號。我用大拇指和食指拈起最細的12號針,兩頭只露了個頭尾。還有繡線,從B1到B1440,有1440種變化極微妙的不同色彩。這些就是杜秀芬的武器了。
杜秀芬家的陽臺上架著長長的繡架,正在繡制的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她23歲時,參與第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繡制,這是她畢生難忘的經(jīng)歷。從23歲到71歲,她一直沒有丟下繡花針,因用眼過度,38歲就帶上了老花鏡,此后度數(shù)不斷加深。“她是汴繡界令人尊重的老大姐,第一個獲得‘河南省刺繡工藝美術(shù)大師’稱號,我搞汴繡針法研究時,實物也是她繡制的。”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開封汴繡元老級人物王少卿先生說。
1990年,到北京參加亞運會的文萊親王,在亞運會購物中心看到汴繡精品《百駿圖》,百駿百態(tài),或奔馳,或嬉戲,或舔駒,或涉渡,親王被打動了,當即萌發(fā)了要為其哥哥——文萊國王繡一幅肖像的念頭。
當時,開封汴繡廠把活接了下來,請已退休的杜秀芬出山,專門繡國王的面部。杜秀芬說:“我戴著300度的眼鏡,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個面部繡了三個半月。頭像用了上百種線色,一根針里穿三色線四色線,像油畫調(diào)色一樣,把顏色調(diào)出來再繡。”
由三位最優(yōu)秀的美術(shù)設(shè)計師設(shè)計、十六位最優(yōu)秀的繡工完成的這幅作品,創(chuàng)造了單幅汴繡成交最高金額6萬美元,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汴繡人物肖像走向世界的先例。之后,汴繡創(chuàng)作了多幅人物肖像。
杜秀芬自言,繡得最難的作品是“三異繡”。“三異繡”是雙面繡的一種,其特點是正反兩面人物不同花色不同圖案不同。
杜秀芬40歲時,花費半年時間繡了一幅“三異繡碧波仙子”,在薄如紙的透光單面紗上,一面是活蹦亂跳的大鯉魚,一面是婀娜多姿的美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