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開封

從本質特征看北宋官窯的鑒定

2013/7/1 9:36:45 點擊數: 【字體:


    北宋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在青瓷藝術上的成就享譽世界,也是中世紀中原文化藝術光輝燦爛的一頁。多少年來國內外陶瓷學家、藝術史家一直都在學習、研究和關注北宋官窯。

  一、一個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

  南宋文人顧文薦在《負喧雜錄》一書中寫道“宣政間京師自置燒造,名曰官窯。”這是有關北宋官窯最早的文獻記載。顧文薦是南宋時人,記載北宋晚期的事,應該有很大的可信度,因為時間相差不遠。這段文字記載“京師自置窯燒造”第一個理解應該是在都城汴梁(開封)辦窯場燒宮廷御用瓷器,窯址應該是在開封。但開封這個地方地理環境很特殊,數百年來黃河泛濫,災荒頻繁,地貌變化很大,宋文化層深埋地下達六七米,當年燒瓷器的窯場遺址,很難發現,至今沒有發現窯址。二個理解是京師當局為滿足宮廷需要,即燒御用瓷,自己投資的官窯窯場地點設在開封,在京畿地區,或附近瓷區。因為北宋圍繞開封周邊地區發展起來許多窯場,有水平較高,甚至高到有條件為宮廷燒御用瓷器的地步,所以北宋官窯等地有可能在開封周圍京畿區域各縣發現。只是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確切的北宋官窯窯址問題仍就處在探討之中。正因為如此,有人將官窯的存在加以否定,說官窯的存在純系“子虛烏有”。這種否定也沒有指出自己所持的理論根據。信口說來,未免太輕率了,在學術討論中向古人發動進攻,或打倒一個古人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古人幾百年前已離我們而去,他不會起來為自己辯解,別人愛怎么說都可以。但客觀事實不容否定。從考古實踐,客觀存在的官窯瓷器實物,或是理論探討等方面看,這種對官窯的否定都是站不住腳的。

  第一,顧文薦是南宋時人,《負暄雜錄》是他晚年寫的,他已經休閑在家,將其一生觀察到宋朝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寫成雜記。他是一個士大夫文人知識分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宋代理學,文化教育很發達,知識分子都講究道德名節。再說顧文薦寫書時已到晚年,可以說沒有什么復雜的社會關系,更沒有那種人是人非的個人利益糾葛。從全書看,有關官窯的內容只占全書極小部分,他有什么必要去胡編亂造一個官窯來。他在《負喧雜錄》里記錄的是北宋快滅亡前的事。北宋和南宋緊挨著,北宋的事,尤其是北宋晚期的事,顧文薦一定看的很清楚。大名鼎鼎,為宮廷生產皇帝用瓷的官窯作坊,其產品社會影響很大,汴京等地的社會上層恐怕不會完全陌生,顧文薦有可能看到過。所以顧文薦在《負喧雜錄》中說北宋官窯的事不容懷疑,是可信的。

  第二,南宋另外一個文人叫葉寘寫了一本書叫《坦齋筆衡》。書中說南宋有官窯,他明確指出,杭州南宋官窯是“襲故京遺制”,就是承襲北宋官窯而興建起來的,考古科學完全證明葉寘的記錄是真實的。杭州確實有官窯,一個叫郊壇官窯,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發現,經過多次大規模發掘,現在建成南京官窯博物館,一個叫修內司官窯在鳳凰山麓烏龜山的老虎洞。經杭州市考古研究所科學發掘,經專家鑒定,被評為2001年十大重大考古發現。如果北宋官窯不存在還有什么故京遺制可襲?南宋官窯也無從說起。

  第三,現在分析南宋官窯各類器物,其造型的線型結構,釉質釉色,開片效果均與浙江及南方地區的越窯、婺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產品的制作工藝,藝術風格完全不同,從藝術品格上來說屬北方風格,那么南宋官窯既然客觀存在,藝術風格又屬北方,宋人文獻又明確說它襲故京遺制,北宋官窯的存在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第四,考古文物科學,不單純是理論研究,不能撇開實物來空洞推論。北宋官窯瓷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博物館、私立博物館、藝術館、各地私人收藏家手里都有。這些藝術品件件是國寶真品,將尚存的北宋官窯實物和考古發現的南宋官窯實物對照,確實是一脈相承,共同的地方很多,相當時間以來,他比汝窯更容易了解。北宋官窯瓷器的實物客觀存在,就是北宋官窯存在的根據。

  第五,根據硅酸鹽科學家們的測試和模擬實驗,已經做出北宋官窯的本質特征,就地取材,選用河南本地瓷土和原料配出了北宋官窯的胎、釉。憑著工匠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燒瓷工藝,燒出獨具風格的北方青瓷,由于胎體內含鐵量較多,釉層較厚,色調像美玉一樣淡雅而光潤。科學工作者據此承認北宋官窯的存在。

  第六,在河南省汝州市有一位研究汝窯,對復制汝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專家,就是朱文立先生,他告訴我,根據他燒制青瓷的經驗,北宋官窯和汝窯青瓷在原料配方,燒窯方法,氛圍的控制方面都完全不同。說明北宋官窯的客觀存在。

  窯址的考古發現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不是唯一的問題。窯址發現了,一切都好辦,窯址沒發現,困難很多,但可以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仍然能解決問題,另外考古學上的許多問題需要等待,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瓷器如秘色瓷問題、汝窯問題等都是因為窯沒發現而爭論多年,但考古工作者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作,后來因窯址發現,問題就自然解決,在等待過程中不宜輕易否定。北宋官窯窯址也一定能發現,只是需要等待。

  二、崇高的藝術風格

  研究、欣賞北宋官窯青瓷時,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從造型方面來分析,北宋官窯瓷器造型都是用簡潔的線條做出雄放壯美的器形,如北宋官窯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盤口直頸弦紋瓶。口部淺盤而棱角分明,頸部比較粗,只突出三條粗弦紋,增加雄壯的氣勢和莊重感。方斗形花盆、斂口大瓶等器物大氣古樸,圈足很寬,特別簡單穩重。青釉弦紋雙貫耳瓶,瓜體形直頸瓶、盞托、直頸瓶、折沿盆、各類規格的洗、杯、盤、碗等,其變化也是將口部作成折沿、葵口、或內外壁加一個凸楞線,目的也就是突破其單調感。

  造型藝術特別強調古雅的格調。作為宮廷陳設的器物多學習或模仿上古三代青銅器的造型。為增加其時代特色,作的精巧玲瓏,擺脫周、戰國、秦漢青銅器的神秘感,特別去掉青銅器上繁縟的裝飾,有西周以來禮制的莊重嚴肅和神圣,也有大宋王朝的通俗開放的特點。所以官窯青釉瓷通俗易懂,并不神秘。宮廷生活用具一類器物簡潔實用,與宋代社會流行的民間器皿在結構上沒有區別。只是因為宮廷用瓷的精致,增加了典雅和高貴。

  宋朝文學教育昌盛,理學特別發達,從宮廷到地方行政官府,從達官顯貴到民間的書院都流行講經,講四書五經,孔孟之道提倡的理,人們崇敬一切事物都遵循理而運行。理就是性,本然的性是善良的,人們遵循理而生活,規范自己的行為,它推動著社會的文化、教育、藝術向崇高的積極的方向發展。瓷器手工業的創作思想、技術的發揮、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的受其影響。有的表現不太明顯,有的表現很明顯,為宮廷服務的官窯瓷器就非常明顯。從官窯瓷器的群體看,非常追求理性的藝術格調,北宋官窯青瓷是生活用具和陳設藝術瓷,堅決摒棄花俏和輕薄,不講究色彩和各類圖案裝飾,用簡潔線條做出很有氣魄的作品,它那充滿理性的,內在深沉的含蓄美,令人震撼。

  宋官窯青瓷和唐代各類瓷器,特別青瓷相比,造型藝術有很大的不同。唐朝國威強大,經濟實力雄厚,對外注重海外貿易和經濟文化的交流,陶瓷造型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因素,瓷器造型非常活潑,格調清新,充滿外國情調。宋代,特別是北、南宋官窯講究繼承傳統,注重民族文化的東西。北宋官窯、汝窯、定窯、哥窯、鈞窯都是一致的,都情調藝術的理性美。

  三、北宋官窯的胎體特征

  北宋官窯青瓷胎體細膩,看不到任何顆粒和斷裂的現象,手感極佳,沉甸甸的,手感佳就增加了瓷器的莊重感。由于原料含鐵量較高,顏色為紫褐色,劉良佑教授在臺灣故宮,大陸各地博物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看到過收藏的北宋官窯瓷器的真品、絕品,他指出:北宋官窯瓷器“胎為灰藍色,胎皮為灰紫色”。成型過程中對胎體的各個部位切削整齊,坯胎還要精細打磨,沒有拉坯時出現的毛茬,也沒有切割時留下的刀痕。顏色呈紫灰色,底足足沿露胎,顏色深褐如鐵,故有紫口鐵足之妙,倍受稱贊。

  四、釉質和釉色

  北宋官窯由于燒成良好,釉面光亮滋潤,開大山相錯的紋片,有少數大片從器物的口沿一直到足邊,小片紋很文靜,圍繞著大片問疏散開來,由于多次施釉,釉層中攢聚無數微小如珠的氣泡,這就是“聚沫攢珠”這些小氣泡對光波有折光散射的作用,北宋官窯青瓷的釉層玻化良好,顯色很正,沒有妖艷的青緣色,也沒有新瓷漂浮的亮光,即一般人說的賊光,與莊重的造型很協調,給人以深沉凝重的感覺。河南地區的汝窯、鈞窯瓷器上的青釉都帶無青色或粉青色,微微閃現彩濁現象,北宋官窯也是如此,達到接近美玉的藝術效果。宋代的官窯、汝窯、龍泉窯均有此特點,真是巧奪天工。

  五、支燒方法

  看北宋官窯青瓷,有兩種支燒方法,第一種是墊圈,或墊餅支燒,不用支釘支燒,所以器物上找不到支釘痕跡。

  第二種,支釘支燒,底部留下支燒痕跡。支釘細小,在圈足內,支釘留下的痕跡靠近足墻一側,比較滑潤不刺手。

  六、北宋官窯的辨偽

  (一)清朝御窯廠的仿官器

  北宋官窯青瓷由于有很高的藝術性,以高貴的宮廷用瓷的品格,博得清朝皇帝特別喜歡,清代御窯廠就是仿制,所謂“廠官器”就是以仿北宋官窯青瓷為主。景德鎮有雄厚的物質和工藝技術基礎,它仿燒得官窯青瓷多為宮廷陳設瓷。工藝上一絲不茍,十分精美。其特點是白胎青釉,釉色為天青色。底部都寫楷書或篆書本朝年款。這類器物不存在鑒定真偽的問題,主要是欣賞清代仿北宋官窯瓷高超的技術和新時代的藝術成就。

  (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宋官窯的假古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區的文物市場上,有的作的很有水平,河南的考古工作者,陶瓷工藝專家,有經驗的收藏家有豐富的鑒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我就自己接觸的一些作品談一點看法。

  1、手感沉重表現得假象

  以前,當你拿著一件北宋官窯青瓷器物沉甸甸的,憑過去古董屆教授的經驗,覺得手感為沉甸甸的就是好,符合古瓷沉重的要求。古董商在舊社會照真品仿制,一絲不茍照樣作,燒出的仿品總和真品不同,手感上有些輕,這是由于原料加不精細,陳腐時間短,胎質稀松不致密造成的。

  真品,原料加工精細,控練成熟,顆粒細,陳腐時間長,胎料顆粒致密,比重大,所以拿到手上感覺比較重。

  假品,仿者為了加重作品的分量,時間短,古瓷手感的分量作不出來。就采取成型時從器物口沿一下逐漸加厚胎體,特別底部加厚,這樣作可以增加分量,但器物線條必然改變,失去應有的清秀,器物線條變得僵硬,死氣沉沉。只要用手摸口沿以下,會感到器壁很厚,不對勁,用一根小棍往器里插入測量器里器外的高度,看尺寸上的差異就會發現底很厚,不協調,這就是手感沉重表現的假象。

  2、看釉層

  真品,北宋官窯青瓷,釉面玻化程度號,有漂亮悅目的光亮感。

  假品,釉層比較厚,釉光也追求瑩潤,但玻化程度不夠,沒有北宋官窯的光亮度,猛一看釉色也純凈,幾乎有點純的過分,但有放大鏡觀察,會覺得釉面板滯,微微閃黃,一種沒有燒熟的感覺,這也是采取降低溫度,或加入減劑避成燒成青瓷釉面的浮光,賊光。

  看釉層的第二個破綻,仿品釉面開片較少,片紋也較淺。有的片紋為白色,就是玻璃剛打碎出現的紋片,少數經過處理形成淺黃色,只有一個色調,出不來金絲鐵線的效果。

  真品,片紋是大片和小片相錯,大片色深,褐黑色,即鐵線,小片黃褐色,顏色很淺,有金絲鐵線的效果。

  第三個破綻

  仿品施釉凝厚,釉面整齊,不大用裹足支燒,因為那太復雜,不容易控制,大多數采用墊餅、墊圈、少數用支釘,支釘很大,支釘斷后,釉面破損處露出白胎。

  真品,有裹足支燒,支釘、墊餅支燒,工藝比較復雜,做工很精細,這是仿品達不到的。

  第四個破綻

  假品,在制瓷過程中對坯體要進行休整,修得還算精細,但和真品相比還是有破綻。器物上端,因釉層較厚,看起來還算整齊,然在器物下端修坯明顯粗糙,留下凌亂的刀痕。

  真品,器皿結構勻稱,規整,注重修坯,上端和下端一樣整齊,平滑,看不到粗糙的地方。

  第五個破綻,施釉情況

  假品,施釉中注意到了器物的上端和中部,施的均勻整齊。器物下端、圈足施釉厚薄不均勻,也不整齊,有的釉汁流過足沿。這明顯是虎頭蛇尾。

  真品,北宋官窯的施釉情況體現出五大名窯的本質特點,釉面整齊均勻,沒有釉面不平和流釉現象,很平整,施釉技術的高超。李知宴【原標題:從本質特征看北宋官窯的鑒定】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2年01月2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