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水墨延意——董軍中國畫展”將在開封博物館開幕。12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展廳先睹為快。正在這里布展的畫家董軍在忙著調整掛在墻上的那些畫。
記者和董軍認識多年,知道他這幾年一直在精心準備這次展覽,花費了大量心血。在展廳,接受記者采訪的董軍激動之中透出十分自信。我們一起瀏覽這些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作品,同時聊起了董軍藝術上的那些事。
董軍是一位從事美術教育工作20多年的教師,在專業領域有扎實的功底。自畢業后到市二師附小任教,董軍教學相長,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不止,扎扎實實錘煉自己的筆墨,從未停歇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董軍畫了多年花鳥畫,從小寫意到大寫意,從稚嫩到成熟,從繁瑣到簡約,從華麗到樸實,他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他畫山水畫有十幾年了,他這次展覽有超過一半作品是山水畫,這些山水畫和大部分花鳥畫都是董軍新近創作的。舉辦這次展覽,董軍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山水畫的創作,更是讓他宵衣旰食。他告訴記者:“我要為觀眾負責,要為自己負責,更要為藝術負責。”從掛在墻上的這些作品來看,董軍合該自信,他的很多作品,都能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作品墨色酣暢靈動,用筆時老辣時清秀,章法有張有弛。整體來看,既有傳統筆墨,又有時代氣息。既有大幅蒼茫渾厚的山水作品,又有小幅清新雅致的花鳥小品。這些作品,顯示了董軍藝術上較為全面的修養。
從這次展覽的作品來看,董軍對傳統是忠實繼承并認真吸納。多年間,對傳統的繼承,離不開董軍恩師——著名書畫藝術家陳國楨先生的指導。董軍認識陳先生有20余年,拜在陳先生門下將近20年。陳先生經常教導他說,不繼承傳統,藝術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繼承是站不住腳的,沒有繼承的創新等于緣木求魚。繼承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創新更是一個非常艱難、非常痛苦的過程,任何一個真正的書畫藝術家,都會經歷這個過程。董軍深諳恩師的意圖,老師對藝術的解析,每每讓他如醍醐灌頂。
總體來看,董軍此次展覽的作品,花鳥畫駕輕就熟,多具新意,在水墨方面探索很成功,在構圖、皴染和點、線、面的處理方面有自己個性化的藝術語言。長時間來,董軍努力在單調的黑白兩色之間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語言和符號,這種探索是成功的。
董軍告訴記者,這次畫展,是對自己藝術進程的一個回顧,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希望來觀看展覽的藝術界同仁多予指導。本報記者 張德卿【原標題:水墨延意——觀董軍中國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