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政策 改造老城 惠及民生
開封作為我國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既有豐富的文化積淀,也有歷史遺留的包袱。目前開封老城區內,仍有有58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需要改造,約占全省棚戶區改造任務的一半。老城區市政設施落后,居住條件差,不僅是開封城市建設的軟肋,更是開封人民的一塊心病。
但這種現象的存在,開封并不是孤例。早在2009年,國家有關部委就發文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解決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困難,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使他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許多城市和地方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遼寧省的棚戶區改造就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國人居署專家聯合課題組評價為“經驗模式具有全球借鑒價值”。做好棚戶區改造工作就政府層面來講是職責,在民間層面來講是呼聲。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對開封老城區大批吃水難、排污難、取暖難、入廁難的棚戶區居民來說,推進棚戶區改造是他們翹首以盼的事情。今年1月4日、2月22日,開封市大南門里58戶居民兩次聯名致信市委、市政府,反映居住條件惡劣,要求對老城棚戶區進行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宋門里居民魏慧芳說:“俺一家三口擠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住得很緊張。能住上新房子是我最大的愿望。希望政府趕緊改造,俺100%支持!”
面對開封廣大市民對棚戶區改造的殷切期盼,開封既有擺脫后進的壓力,又有奮力前行的勇氣。全市上下的認識逐漸在統一:棚戶區是城市對市民的歷史欠賬,開封過去虧欠的太多了,必須下大決心將國家的棚戶區改造政策落到實處,敢于經受棚戶區改造的變革和陣痛,才能迎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蛻變,才能使“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對開封而言,棚戶區改造不是想不想干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干、必須要干好的問題!基于這些情況,今年年初,開封市實施了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設,計劃用4年的時間對老城棚戶區進行大規模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戶數約8萬戶,至2015年底基本完成全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
在改造工作推進的過程中,開封市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注重借鑒兄弟城市成功經驗,本著讓利于民的原則,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征收補償和安置政策,備足安置房源,穩妥予以推進。如在安置方面采取原地安置和異地安置相結合的原則,是原地回樓還是搬到城外居住,充分考慮被征收人的意愿。從目前情況看,簽訂征收補償協議的老城區居民中,有相當大部分選擇了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生活方便快捷的城外安置小區居住。
棚戶區改造這項惠民利民的大工程如何實施?資金籌措問題是擺在開封面前的重大難題。但仔細研讀國家有關政策,認真學習借鑒外地經驗,這一難題也不難解決。《關于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建!2009〕295號)提到可“采取財政補助、銀行貸款、企業支持、群眾自籌、市場開發等辦法多渠道籌集資金”,更進一步指出“鼓勵金融機構向符合貸款條件的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項目提供貸款”。在用足用活國家政策的同時,開封也在不斷關注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如西安曲江新區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曲江經驗,曲江經驗的核心就是政府不花錢或少花錢,通過包裝和運作引進外來投資,既發展了文化產業,又推進了城市建設。開封在這方面也有探索,如開封府景區的建設,政府運用這種方式沒掏一分錢,景點建起來了,群眾居住條件改善了,既推進了城市建設又改善了轄區民生,兩全其美。城市發展有時缺的不是資金,缺的是合適的項目和獨特的創意,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開封,只要注重挖掘和運作,有的是好項目、好創意。所以,開封在改造中特別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注重古都風貌的保護,并在此基礎上采取了“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的方式,主要通過財政補貼、招商引資、市場開發等途徑籌集改造資金,形成政府與民間資金的互動和合力,推動惠民政策的落實。
四年的棚戶區改造注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去做,一塊資金一塊資金的去落實,但開封有信心、有決心將這項惠民工程繼續做下去。
搶抓機遇 建設新區 助推崛起
開封既抓老城改造,又抓新區建設,已經形成新老城區齊頭并進發展的局面。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強力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打造鄭汴都市區的決策部署,為開封發展注入了更加強勁的動力,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開封,正在中原大地快速崛起。
開封新區是中原經濟區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先導區,是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改革開放、體制創新的綜合試驗區,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示范區。按照《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在開封新區建設內陸開發開放高地,打造“三化”協調發展先導區,形成中原經濟區最具活力的發展區域。
開封新區建設統籌開封老區發展,突出“古今文明交相輝映、新老城區各展風采”,新區既有歷史文化名城的古樸典雅,又有現代化城市的時尚與新潮,是一個厚重文化與充滿生機、活力的統一體,是一個時尚新潮、大氣靚麗、氣勢宏偉的現代化魅力之城、活力新區,是展示開封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對外窗口。
開封新區承載著全市人民的希望和夢想,是開封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在改造老城區的同時,開封抓住機遇,高標準建設新區。開封市作出打好開封新區五年成規模攻堅戰的戰略決策,在圍繞“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成規模”的發展目標,按照規劃加快建設“一區六園”,“一區”即中心商務區,“六園”即汽車零部件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北大科技產業園、職業教育產業園和生態觀光產業園,強力推進新區建設,呼應鄭州,借力省會,保持好勢頭,實現新跨越。力爭通過五年努力,新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以上,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今年以來,新區已開工建設項目和新選址項目93個,預計總投資超800億元。汴西產業集聚區連續兩年評為“河南省十強產業集聚區”,已形成了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三大主導產業。8月7日上午,開封市在新區舉行今年101個總投資404億元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形勢喜人!用不了多久,這些大項目的建成投產,將有力拉動開封經濟發展。在開封這塊熱土上,文化力正變成經濟力,文化名城以自己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投資者。
開封將進一步創新思路,創新舉措,突破瓶頸,以更高的效率推進攻堅計劃,努力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和鄭汴一體化發展中當好排頭兵、領跑者和先行者!
依托文化 發展旅游 重塑名城
開封是一座紳士一樣的城市,幾千年的塑造,使他具有紳士般的高雅、雍容、文明、厚重。這是城市文化的“軟實力”。
開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滿城的文物古跡,現有珍貴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跡1945處,人們稱開封為“天然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民謠說“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六座城”。文物考古已經證實,開封腳底下還珍藏著六個輝煌朝代,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地下文物寶庫,“城摞城”已成為開封鮮明的文化符號和城市特色。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春天。開封,依托現有的文化“軟實力”,著力發展旅游及相關產業,實現“重塑古都、找回汴梁”的追求,既是落實中央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一件極其平常和自然的事情。在開封,這一著力點放在了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上。
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既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訴求,也是現實發展的創新需要,又是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先行示范區生動實踐的需要,是開封崛起的路線圖,是開封轉型發展的增速器。它以20平方公里面積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為重要支撐,按照“一城兩環八區”的規劃,計劃把開封老城打造成全城一景、宋韻彰顯的特色文化園區,把開封的大宋文化打造成與西安漢唐文化、北京明清文化三足鼎立的知名文化品牌。
古老雍容的開封,風華正茂的開封,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正探索著一條獨具開封特色的發展之路——
擦亮老品牌。對清明上河園、開封府等較早建成的重要文化旅游產業項目,以及龍亭、鐵塔等歷史文化遺存旅游景點,按一景一策的原則進行提升,著力彰顯濃郁宋風宋韻,再現曾處歷史巔峰的大宋文化的輝煌。
推進新項目。對正在建設的宋都水系工程、城摞城博物館等重點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立足宋文化優勢,挖掘國際性文化元素,提升文化業態,加快推進,為實現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標提供鼎力支撐。目前,通過招商引資投入3億多元的城摞城博物館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再現被黃沙深埋于地下的北宋東京城新鄭門,屆時世界又一大奇跡將在古城與游客見面。
謀劃新思路。借助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等節慶活動,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商業為力,創新發展思路,壯大文化產業,升值文化品牌,使文化發展成為開封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開封依托豐厚歷史文化遺存,正在走出一條輝煌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文化力必將增強開封的吸引力、競爭力,促進開封快速崛起。
有過輝煌,有過挫折,更有美好的未來。當前開封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連續4年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一批世界五百強、國內五百強企業入駐開封,十大產業集群、八個產業集聚區發展勢頭非常好,為開封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開封目前要做的就是埋頭苦干,持續好的態勢、好的趨勢,做好開封的事情,盡量少走彎路,多出成效。
通過采訪,我深切地體會到,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對開封的關注、關心和對開封發展的建議,十分寶貴,開封人民樂以開放的心態認真汲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目前,開封市老城棚戶區改造工作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成績來之不易。但工作任重道遠,推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開封將以更大勇氣努力攻堅,以更多智慧破壁求解,以精心作為取信于民,以更好規劃再“興”汴梁,努力打造一個“外在古典,內在時尚,宋韻彰顯,親切溫潤”的魅力之城。(原標題:順應民意 改善民生 古都開封正在加快崛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