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河南人的中秋節 開封鐵塔燃燈
2012/9/27 14:37: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人極為正視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夜明月當空,清輝灑地,天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為皎潔的夜晚。這一天,新禾入廩,游子當歸,都要在這天力爭趕回,合家團圓。如有家人身居異鄉,必在賞月時念念有辭,致以懷念。書香門第之家,白叟們向兒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共享天倫之樂。
開封——鐵塔燃燈
鐵塔燃燈是開封地區中秋的一項重要流動。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后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流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游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和中秋節其事最盛。唐代,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夜燃燈千盞,重開宵夜。玄宗增至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挽上放燈。宋太祖趙匡胤時,東京又加十七、十八兩天,共為5個晚上。“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絲交輝。”京中各大寺院,諸如相國寺、開寶寺等;盛設華燈樂棚,張彩燒燈,競出新穎,“華燈偏共月爭光”,‘人人五夜到天明”。元人馮子振描寫元代鐵塔然燈盛況時寫:“擎天一柱礙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搖瀲滟沿珠蚌,影塔滄溟照水犀。文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題”。明清時期的中秋節之夜,鐵塔上遍點燈盞,一次用油即50斤,眺望猶如火龍,燦爛炫目猶如白晝。無名氏的《鐵塔行云》詩贊美此景曰:“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請入周吉也寫詩贊美說.“年年八月中秋夜,萬點明燈照九霄”明代李夢陽有一首《觀燈行》的詩,在極力渲染開封元宵節燃燈盛況的同時,還對統治者驕奢淫侈的糊口有所挖苦,他寫道:“正月十四十五間,有淶大駕觀鰲山。萬金為一燈,萬燈為一山。用盡工匠力,不破君王顏…”是呵,工匠極盡奇巧,費資千萬,造出火樹銀花,千光萬焰的絢麗美景,尚不能贏得君王的開顏一笑,統治者的荒淫糜爛,由此可見。
南陽——祭月
南陽地區,舊時中秋節夜設茶果、月餅于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聚之意。現“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倍思親”之語,說明了人們對這一節日的正視。
湯陰——家家蒸月餅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生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因為庶民經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生果。供過后,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利團聚。
鞏義——舉家愿月
在鞏義,節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聚: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生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
此外,在駐馬店地區,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原標題:盤點河南人的中秋節 開封鐵塔燃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鳳凰網河南頻道(20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