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七年(1881年),河南巡撫李鶴年重修過的鼓樓。
鼓樓復建設計方案示意圖
古城中心有座樓!可是,樓在哪里?好多年了,鼓樓只是空有其名,不見其實。現在,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我市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步伐邁得愈加堅實,掀起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產業發展的高潮,鼓樓復建也即將由愿望變成現實。歷史上的鼓樓是什么樣子?市民是怎樣認識鼓樓復建的?在傾聽中,我們勾畫鼓樓歷史;在回憶中,我們感受人們對鼓樓的那分深情。
意義重大
建設國際文化旅游 名城的需要
記者 岳蔚敏
“在明、清及民國時期,鼓樓有其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它定點響起,人們每天聽著鼓樓的報時聲工作、生活,鼓樓鐘聲與鼓樓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形成了我們開封獨特的城市旋律。”4月1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旅游強市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高樹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2011年3月,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晉升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市委、市政府專門提到了鼓樓復建工程。按照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園區風格簡約仿宋,以宋為主。鼓樓雖不是宋代建筑,但卻是開封古城的標志性建筑,體現了古都風貌。作為標志性建筑,鼓樓復建及鼓樓商業飲食文化產業區項目被列為整個產業園區建設第一梯次的“明星項目”,不但要把它打造成為產業園區的第一張“名片”,更要把鼓樓復建作為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第一需要。
高樹田說,鼓樓復建后,北面與古香古色的書店街連通,南面與大相國寺資圣閣相呼應,將成為古都傳統商業文化中心標志性建筑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核心區的重要構件,成為“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新載體。同時,鼓樓復建也為鼓樓夜市換擋升級、打造開封鼓樓夜市文化品牌、豐富開封文化旅游產業內涵提供了條件。
明、清時期開封鼓樓修建、修繕年表。
鼓樓被改建,逐漸破損,1976年被拆除。
市民盼望重現開封鼓樓的輝煌
記者 閆漫
“開封鼓樓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鼓樓。開封鼓樓將在原址復建,消息令人振奮。”4月2日,開封新區總工程師、河南省高級工程師張偉業說。
張偉業說,近年,我市加大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加大了文物古跡的修復和保護力度,體現著濃郁宋文化特色的開封府、天波楊府、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等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眼球,助推了開封旅游業的發展。聞名中外的書店街街景綜合整治工程已于去年完成,重新煥發光彩。鼓樓是古城開封的標志性建筑,復建之后,具有古風宋韻、中原風格的鼓樓將和古樸典雅的書店街相輔相成,彰顯古都的獨特魅力,為開封旅游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張偉業說:“‘危樓高矗壯天中,極目新城百尺雄。梁園繁華歸逝水,宋家議論散秋風。地鐘嵩岳千層翠,險亙黃河萬古虹。興廢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動夕陽紅。’清人馮應泰的《登鼓樓》展示了清朝時期開封鼓樓的雄偉壯觀景象。復建清代風格的鼓樓將展示開封的厚重歷史,也將成為古都又一亮麗新景,讓每一位來開封旅游的游客都能感受到鼓樓的雄偉氣魄。”
輝煌歷史 開封鼓樓“聲震天中”
記者 岳蔚敏
鼓樓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叫鼓樓呢?
3月29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旅游強市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高樹田與記者聊起了鼓樓的故事。
在我國,大凡古老的城市與寺院都建過鐘樓、鼓樓,這兩座樓是我國古代城市用于報時和顯示威嚴的建筑物,也是我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鼓樓其實就是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樓房,用以報時或警戒盜賊。而佛寺的鼓樓與鐘樓相對,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懸鼓報時,或于典禮時敲擊。
開封鼓樓被譽為中國最早的鼓樓,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鼓樓的臺基高三丈,磚砌甕門,通東西大道。臺上建樓兩層,各三間,距地面高約七丈。上層周圍有游廊欄桿,登樓遠望,全城在目。樓上南間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徑約1米,聲音深沉渾厚,能傳數十里。東西檐下各懸巨匾一塊,西檐下額題“聲震天中”,東檐下額題“無遠弗屆”。河南地當九州之中,開封又在河南中部,鼓樓又在開封的中心,無怪乎鼓樓的匾額要題“聲震天中”。而這里發出的鼓聲,自然就“無遠弗屆”了。開封鼓樓宏偉無比,只有后建的西安鐘樓才可與之媲美,故有“中國的鐘樓在西安、鼓樓在開封”之說。
明代后期,河南巡撫認為鐘樓、鼓樓妨礙了巡撫衙門的風水,下令將鐘、鼓二樓上的鐘與鼓互相調換,鐘樓改為鼓樓,鼓樓改為鐘樓。在卸鐘進行互換過程中,鐘紐斷了,鐘從樓上掉下來,摔個粉碎。后來將碎鐵片熔化后重新鑄了新鐘,但新鐘發音遠不如老鐘響亮。巡撫十分氣惱,但也無可奈何,只好作罷。從此,巡撫對鐘樓不管不問,任其破損、坍塌也不加修繕。
到了清代,鐘樓已經破損、坍塌得不成樣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撫郎廷相下令將鐘樓拆掉,從此開封就沒了鐘樓。拆下來的磚瓦、木料在大相國寺內建了藏經樓。鐘樓存在的時候,那個地方叫鐘樓口,鐘樓拆掉以后,叫“拆樓口”(諧音錯叫為“車路口”)。
辛亥革命后,鼓樓樓頂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樓,四面裝有巨型自動鐘,為全市報時之用。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時,臺基上兩層樓為炮火所焚,僅剩下一座臺基。
新中國成立后,開封多次對臺基加以整修,作為節日檢閱觀禮臺和全市廣播宣傳中心。1976年11月,將鼓樓臺基拆除辟為廣場。這座歷經戰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而屹立不倒的建筑,最終不幸被拆除。從此,鼓樓在開封消失了。
市民記憶 忘不了鼓樓的雄偉壯麗
記者 閆漫
4月1日下午,市城市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市地方史志學會副會長張玉發回憶起他記憶中的開封鼓樓。
張玉發說,還記得那是1948年的春天,父親扯著剛滿5歲的他來到鼓樓街,當他驚訝地看著眼前這個龐然大物的時候,父親彎下腰告訴他,那是鼓樓,上面有計時的鐘表,還有瞭可望開封全市的瞭望哨。從那時起,開封鼓樓的雄偉壯麗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張玉發說,解放戰爭中戰火摧毀了鼓樓臺基上的建筑,僅留下墩臺。然而,在開封人的心目中,這座殘缺不全的鼓樓臺基仍是開封鼓樓的象征。人們在閑暇之余,依然喜歡到這里來逛逛。后來,臺基的西側修建了一個檢閱臺,每逢開封有重大的社會活動時,群眾依然會從四面八方趕到這里,領導們就會在鼓樓的臺基上檢閱隊伍。張玉發說,在開封人心目中,那時的鼓樓就像北京天安門城樓一樣神圣。1976年11月,殘留的鼓樓臺基被突擊拆除了,建成了廣場。開封鼓樓這座文物從人們的視線中徹底消失了。
“現實中的鼓樓沒了。但鼓樓在老開封人心目中,依然高大雄偉,讓人難以忘懷。”張玉發說,“希望鼓樓復建工程盡快開工,盼望重登鼓樓!”
各界心聲 復建鼓樓是對歷史的尊重
記者 閆漫
4月1日9時,在一間墨香四溢的書房里,市政協委員李惠良拿出珍藏多年的鼓樓老照片,輕撫泛黃的照片,不禁感嘆道:“復建鼓樓不僅是重造一座曠世建筑,更是重現一段歷史,還原一種情結。”李惠良多次提交關于鼓樓復建的提案,呼吁復建鼓樓。
李惠良說,開封鼓樓是我國古代用于城市報時和顯示威嚴的建筑,是我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鼓樓是歷史沉淀的寶貝,是無數能工巧匠花費巨大精力逐步建成的一座精細、華美、氣勢恢弘的建筑。只可惜,鼓樓命運多舛,歷經滄桑,幾番被摧毀,又幾番重建。這樣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建筑就像一本久被塵封的圖書,折射出歷史的變遷,更凝練成一個文化符號和歷史印記,清晰地記錄著開封曾經的輝煌和落魄。
“開封鼓樓是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的鼓樓之一,開封鼓樓宏偉無比,只有后建的西安鐘樓才可與之媲美。”李惠良說。每每他從西安旅游回來,心中總是多出一分惆悵,不為別的,就是看到了在西安中心城內仍保存完整、曾和開封鼓樓齊名的西安鐘樓,心生羨慕。
聽說要復建鼓樓的消息之后,李惠良長舒了一口氣。他說,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要復建鼓樓,是古都開封文化發展的需要,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大手筆。
記者手記
把消失了的 找回來
記者 呂樹建
歷史總會留下遺憾,但我們不能讓遺憾繼續下去。鼓樓復建,不單是圓了老開封人一個夢,更是我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又一個起點。
上世紀70年代,文化似乎變得可有可無,文物古跡幾乎變得一文不值。1976年11月,鼓樓消失了。現在,伴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重建鼓樓,把一座城市的力量和信心重新凝聚。科學發展,快速崛起,金石開封,鼓樓復建是古都復興的象征。
歷史的記憶,變成了文物;今天的鼓樓,也將成為明天的古跡。把消失了的找回來,是懷古,是創新,又是創造。通過一點一點地挖掘,讓更多的歷史文化故事、遺址、遺跡活起來、走出來,我們的古都會更有韻味、更具競爭力、更具吸引力。
在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道路上,開封將一往無前!(原標題:鼓樓復建,打造名城新亮點)
來源: 開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