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資源保護,打好傳承創新基礎。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基礎在保護。開封迄今已有2750多年的建城史和2300余年的建都史,文化遺存豐厚,擁有名勝古跡1945處,館藏文物10萬多件。一是加強文物保護與利用。做好開封城墻保護與修繕、古汴河(大運河開封段)保護開發,推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加快大宋博物館——城摞城新鄭門遺址開發建設,展示城摞城世界奇觀。實施鼓樓復建、大相國寺資圣閣重建、山陜甘會館擴建、朱仙鎮古建筑群維修等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工程。二是做好非物質遺產保護與開發。開展13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著力把清明上河園打造成全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基地。三是實施宋都古城風貌保護與重現工程。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堅持棚戶區改造與提升文化產業功能相結合,切實保護好種類名勝古跡,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支持文化旅游類建設項目,鼓勵城墻內機關、企業、居民外遷,城墻內嚴格控制建筑風格及建筑高度,嚴格控制純房地產項目開發。
著力品牌打造,突出傳承創新重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品牌打造是重點。一是打造宋文化品牌。北宋在開封建都168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宋文化對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影響深遠,是開封一張獨特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加強對宋文化內涵的研究、挖掘和展示,重點打造以龍亭為代表的宮廷文化,以開封府為代表的府衙文化,以天波楊府和朱仙鎮岳飛廟為代表的忠烈文化,以鐵塔、繁塔和大相國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清明上河園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禹王臺為代表的艮岳園林文化,以鼓樓夜市為代表的飲食文化等宋文化品牌。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著力打造菊花、書法、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官瓷、豫劇、盤鼓、飲食小吃、《大宋東京夢華》實景演出等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三是打造節會品牌。辦好“兩節—論壇—賽事”,把中國開封菊花花會辦成國家級品牌節會,按照國際標準打造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把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辦成海內外知名的文化傳承品牌,辦好鄭開國際馬拉松賽。
著力產業發展,提升傳承創新能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關鍵。一是建好園區。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為中部六省唯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要以此為載體,以城墻、水系為紐帶,以12個文化產業區為節點,著力打造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題公園。二是做優景區。開封擁有旅游景區(景點)18處,要突出“宋都、菊鄉、水城”三大特色,重點打造龍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臺3個核心景區和朱仙鎮古鎮游、蘭考紅色游兩條精品旅游線路,形成內涵豐富、景致優美、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景觀鏈。三是做精項目。加快推進城墻保護與修繕、水系工程、劉青霞故居改造、銀基文化產業圖、《清明上河圖》動漫展示館、蘭考民族樂器生產基地、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游產業園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四是做強企業。落實各項政策措施,著力培育旅游、演藝、工藝美術品、餐飲等10大文化旅游產業集團,做好清明上河園等文化旅游企業上市工作。
著力思路創新,增強傳承創新活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要靠思路創新增活力。重點做到三個結合:一是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拓寬視野,科學認證,進一步完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各項規劃,突出特色,不留遺憾,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積極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采用數字、網絡、動漫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培育具有開封特色、時代特征、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現代文化旅游產業。二是“文商旅”相結合。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價值,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商業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推力。要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商業為力,著力推動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市場化,走出一條具有開封特色的“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三是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作為開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重要內容,推動文化與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和附加值。發揮文化旅游對擴大消費的推動作用,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發揮文化對增加就業的推動作用,讓更多的人能夠實現就業創業,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使文化旅游產業成為促進開封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柱。努力把開封建成一座宋韻彰顯、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為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為開封市人民政府市長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