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于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進入“十二五”以來,黨和國家將加強文化建設擺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務院提出將“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戰略定位。在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各級政府強力的政策支持下,文化建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許昌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了“文化強市”的奮斗目標,印發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著力提升許昌文化軟實力。
許昌地處中原之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區位優勢明顯,環境溫潤宜居,是著名的漢魏故都、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先后被評為三國文化之鄉,陶瓷文化之鄉,臘梅文化之鄉,享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美譽。許昌文化底蘊豐厚,特色文化突出,尤其以三國文化聞名。許昌三國文化遺跡數量多、品類全、價值高、利用潛力大,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是許昌宣傳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獨特優勢。加強許昌文化建設,必須要打好三國文化牌,擦亮三國文化這張名片。
一、許昌三國文化遺跡概況
許昌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許,大興屯田,廣攬人才,平定中原,提倡文學,使許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在許昌西南15公里的繁城接受禪讓,“魏”國建立,其后“蜀”、“吳”相繼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因“魏基昌于許”,遂改許縣為許昌,許昌成為“魏”五都之一。許昌在東漢末年曹操迎帝都許直至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三國鼎立期間,一直是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風云激蕩的三國雖已成為歷史,但史實、遺跡以及衍生的、演義的與許昌息息相關的三國文化遺產,卻傳承至今,彌足珍貴。
許昌境內三國故事廣為流傳,三國遺跡內涵豐富,并以多且真而聞名,對研究三國歷史、展示三國文化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結合歷史和實際,我們將東漢末年曹操雄踞許昌到三國曹魏政權滅亡這一特定歷史時期遺存許昌的遺跡和歷代遺存許昌的與三國文化(包括關公文化)相關的遺跡,統稱為許昌三國文化遺跡,通過專項調查研究,較全面地掌握其遺存狀況。通過細致調查,目前全市共認定三國文化遺跡45處,其中重要的有32處。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在許昌諸多的三國文化遺跡中,張潘的漢魏許都故城、關羽辭曹挑袍的灞陵橋、關羽秉燭夜讀的春秋樓、曹操射鹿臺、議事臺、練兵臺、運糧河、神醫華佗墓等三國勝跡頗為有名。三國文化作為許昌地域特色文化,一直是許昌人研究和宣傳的重點,據初步統計,許昌出版的宣傳三國文化的著作有《三國概覽》、《許都覽勝》《三國勝跡神游》、《曹操》、《解讀許昌·曹魏故都》、《三國論文集》等十余種。1994年,許昌被國家列為“中國文物古跡游·三國戰略線”上的重要城市。
二、許昌三國文化遺跡統計分析
目前,許昌市共認定三國文化遺跡45處,其中重要的有32處。(名錄見附表一)
1.按年代統計:東漢末年及曹魏三國時期的古跡有29處,明清時期為紀念三國人物而建的祠廟建筑或供奉有三國人物的會館建筑有4處。
2.按文物級別統計: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9處(包括:國保3處,省保6處,市保10處,縣保10處);未定級文物3處。
許昌三國文物點按地域和級別分類統計表
3.按文物類別統計:古遺址7處,古墓葬19處,古建筑6處。
許昌三國文物點按類別分類統計表
三、許昌三國文化遺跡保護利用現狀
許昌市委、市政府對三國文化遺跡的保護利用工作非常重視,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籌措投入資金數千萬元,進行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成立了許昌灞陵橋文管處、許昌春秋樓文管處2個專門保護機構。文物部門組織對春秋樓、文廟、關帝廟、義勇武安王大殿等重點三國文化遺跡進行了保護維修,使這些古跡得到了有效保護。在全市三國遺跡的合理利用方面,到目前為止,成功開發為文物旅游景區的有2處:春秋樓景區、灞陵橋景區;經過規劃建設為休閑娛樂區的有2處:許昌小西湖遺址公園、董妃文化苑;近年來列入許昌三國文化旅游線,當地政府進行部分投入但尚未整體規劃開發的有1處:漢魏許都故城。另外,利用社會資金新建宣傳三國文化的旅游景區有1處:曹丞相府景區。
總體來看,我市在對三國文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績,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缺少規劃。全市三國文化遺跡沒有整體保護利用規劃,每個三國文化遺跡點沒有單項保護利用規劃。
二是保護力度不夠。保護資金匱乏,許昌市各級政府均未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補助和自身積累,多年來我市僅對部分省級重點三國遺跡的文物建筑進行過維修,大部分三國遺跡點仍處于自然存續狀態,缺乏必要的維修和日常維護。大部分三國遺跡點的“四有”基礎薄弱,沒有專門的保護機構、人員,沒有樹立保護標志,建立保護檔案,有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還沒有劃定保護范圍,受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影響,損毀較嚴重。
三是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我市對三國文化遺跡的開發雖然起步較早,但三國景點少、小、散,開發步子不快,層次較低,沒有真正形成規模,開發利用力度還需進一步增強。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對三國文化資源開發缺少引導和政策支持;二是全市三國遺跡保護和開發缺少整體策劃規劃和具體項目方案;三是全市三國遺跡保護和開發投入資金嚴重不足。
四、加強許昌三國文化遺跡保護利用工作的幾點建議
“十二五”時期,是加快文化建設的重要時期,許昌文物事業必須緊緊圍繞全市工作大局,抓住機遇,力求創新,準確把握、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以保護開發三國文化遺跡為主要抓手,通過項目的實施,有效展示我市深厚的三國文化內涵,突顯許昌地域特色文化的影響力,不斷促進文物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提高文物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貢獻率。對三國文化遺跡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有明確的思路和目標。要研究制定全市三國文化保護與利用整體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牢固樹立維護文化遺產尊嚴、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保護成果惠及公眾的新理念,以進一步加強全市三國文物古跡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結合中國(許昌)國際三國文化旅游周活動,豐富提升已建成的三國文物景區,修繕保護現存的三國文物古跡,分層次、選重點開發利用一批三國文物古跡,通過5-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市區博物館《曹魏許都》文物陳列、春秋樓、灞陵橋、關帝廟為核心,以曹丞相府演示區為輔助的三國文物陳展區,以張潘故城(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建設為核心的漢魏許都宮城遺址展示區,以華佗墓園為核心的三國名人追思懷古區,使其與曹操高陵相互呼應,形成完整的三國智慧之旅,彰顯區域文化特色,提升許昌三國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市政府專門應成立由文化、旅游、發改、規劃、財政、國土、建設等部門組成的“許昌三國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及時研究指導和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文化、發改、規劃、國土、旅游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形成推進三國文物古跡保護利用的工作合力,保證項目立項、規劃、論證、審批、施工等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各縣(市、區)政府為轄區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的責任主體,應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切實加強領導,將三國文物古跡保護利用項目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強力推進實施。
(三)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三國文物古跡保護與利用工作,凡對項目實施有利的文化、交通、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均向項目傾斜支持。
實施三國文物古跡保護利用項目,資金投入是關鍵。市財政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各縣(市)保護利用三國文物古跡、編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方案、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樹立文物保護標志、獎補文物保護員等進行補助扶持。縣(市)政府應將三國文物古跡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利用項目所需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為項目實施提供資金保障。同時,要做好項目儲備工作,積極爭取上級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也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接受社會捐助等方式廣泛融資,吸納社資金參與文物保護與利用。
(四)要科學規劃,規范實施。對重點三國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利用必須要充分論證,積極吸收三國文化研究人員、文博專家的意見,既科學嚴謹又大膽創新,高標準做好三國文物古跡保護與利用規劃和方案。一是要實施文物基礎保護項目,嚴格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文物本體的保護修繕,全面加強“四有”(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保護檔案、有保護組織)建設和環境整治等,使文物本體得到有效保護。二是要高水平策劃規劃三國文物開發利用項目。按照“統一規劃,整體保護,有序開發,分步實施”的思路,統籌規劃,聘請專業資質單位高規格、高水平編制許昌三國文化整體規劃和具體項目開發方案,發揮規劃引領作用,逐步開發建設更多高品質、高檔次的三國文化旅游景區,一處一景,景景相連,由點而線,由線到面,形成規模,凸顯特色,真正開發利用好我市獨有的特色文化資源。三是要進行持續深入的宣傳推介,使許昌三國文化不僅聞名,而且可觀,可感,可知,從而建立起較為成熟完善的文物資源保護利用體系。
(五)要明確責任,強化督察。全市三國文物古跡保護與利用工作應納入各級領導負責制,建立目標責任制度,與項目責任領導和具體責任人的年度績效考評掛鉤。各縣(市、區)政府分管領導、市直相關部門、單位要高度重視、切實抓好此項工作。市三國文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對各地、各單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督察,確保工作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