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畫的發展歷經了壁畫時期、戶縣時期、金山時期三個階段,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在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已經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應當從新的角度、用新的視點來觀照農民畫,從它的演進過程、文化屬性、藝術特色、存在價值等方面予以研究探討,從而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為之努力的目標。
一、農民畫發展的三個階段、兩次升華
民間繪畫源遠流長,但“農民畫”這一稱謂的出現,始于1958年“大躍進”時期。在當時大力倡導“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時代背景下,“人人當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配合“大躍進”的農村壁畫熱潮,以空前浩大的聲勢迅速成為遍及各地的群眾性壁畫運動。文化館的美術工作者責無旁貸地擔當著壁畫運動的組織輔導工作,帶領群眾中的美術骨干去完成這項政治任務,街頭巷尾,村頭路口隨處可見宣傳畫、漫畫形式的歌頌“大躍進”的壁畫,并配以標語口號或民歌民謠。如麥子長得沖破南天門,坐著飛機摘棉花,一臺拖拉機拔不動一棵大紅薯,一列火車拉一個玉米棒等等,極盡夸張,內容上充滿著烏托邦式的狂想。但是,若從藝術層面上講,浪漫主義的豐富想象力不能等同于生產指標的浮夸風。正象不能把《西游記》故事當作政治綱領實施一樣道理簡單。姑且不論當時大躍進的狂熱與浮夸風的荒誕,但作為“詩畫滿墻”的壁畫運動,仍有農村文化大普及的實際意義。同時,萌生了農民畫這一藝術形態。
隨著“大躍進”沉寂、壁畫熱降溫之后,文化館的美術干部從“普及群眾文化活動、輔導群眾文藝創作”的工作職能出發,組織作者把以墻面為載體的壁畫轉移到紙面上,成為架上繪畫;把虛幻的大豐收、大躍進的繪畫主題轉向表現現實生活的題材,以現實主義替代受到浮夸風困擾的浪漫主義,描繪修水利、摘棉花、播種、收割以及服務于政治運動的內容。由于作者大多是農民,又以表現農村生活為主要題材,始有了“農民畫”這個稱謂。由壁畫運動到向農民畫創作的轉變,是農民畫的第一次升華。陜西戶縣取得了突出成就,引導了第二次全國農民畫的大普及,形成了第二次熱潮。當時處在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和“文革”之中,原來的藝術幾乎全部成了“四舊”而被破除,被視為“封資修”而橫掃;大多的藝術家被扣上資產階級的帽子而打倒。農民是革命階級,農民畫自然是真正的“普羅藝術”,即“無產階級的藝術,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的藝術”。特殊的歷史環境為農民畫提供了生長條件。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農民畫大多離不開“大批判”、“抓革命促生產”之類的內容,無疑是政治運動的附庸。當時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在于政治因素而并非藝術因素。在藝術表現上或單線平涂,或工筆重彩,或追求月份牌年畫效果。由于作者功底不足,才顯得稚拙樸實,缺乏明確的藝術追求,藝術個性不夠突出。
從七十年代后期的撥亂反正,到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舉國上下煥發生機,農民畫才得以在藝術層面上審視并尋覓自身的存在價值。上海金山率先“在輔導老師的引導下,比較成功地把民間藝術的一些特色運用到表現現代生活的繪畫中去,使金山農民畫有了自己的鄉土特色”①,取得了極大成功。像金山農民畫這樣富有民間藝術傳統、貼近生活的作品,出現在剛剛“第二次解放”②、人們普遍心有余悸的日子里,猶如一株奪目的鮮花綻放在冰雪猶存的荒漠上,怎不教人耳目一新,心靈一震,為畫壇所矚目。
金山農民畫的成功引領了農民畫的第二次升華,是農民畫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全國各地不少畫鄉,紛紛響應,開掘本地民間美術資源,回歸民間藝術傳統,描繪現代生活,從而突出了藝術個性,培育出各具地域特色的農民畫創作群體,使農民畫從宣傳工具而成為一定意義上的藝術品,在全國范圍內促成了農民畫創作的第三次熱潮。 隨著時代變化,農民畫逐步由政治附庸向藝術層面演進。
二、現代民間繪畫的演進及其文化屬性
在原來的意義上,農民畫是指農民創作的繪畫作品,“農民畫的畫,就是農民畫”③,也可以說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繪畫劃定的階級成份。在全國范圍內當時還有牧民畫、漁民畫、工人畫、戰士畫等等。其實,這個以作者身份命名的稱謂很不科學,不能表述其藝術特質。1987年第一屆中國藝術節,文化部舉辦的全國農民畫展,正式定名為 “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1988年文化部又在全國首批命名了56個“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嗣后,文化部主管的中國社會文化編輯出版委員會編輯出版了《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選萃》大型畫冊;文化部群文司命名表彰了一百多名“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優秀輔導員”;還曾多次舉辦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理論討論會。不少專家學者也撰文立論。向前追溯,1985年中國美術館畫廊和西安、貴州等地就曾以“現代民間繪畫"命名展覽。正像一個孩童的成長,呱呱落地時的乳名為“農民畫”,在學齡期便正式規范為“現代民間繪畫”。民間,既是相對于官方主流繪畫而言,更是其藝術特征的表述;現代,在這里不僅是時間概念也是藝術概念。“以往的農民畫,尚不能與現代民間繪畫相等同,其重要區別是現代民間繪畫有機地吸收融合了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的精華”④。“所以重新定名,是從農民畫的發展趨勢,農民畫出現的新的因素,和作者隊伍的變化等情況考慮的”⑤。這個名稱的演進,既符合農民畫發展趨勢、藝術特質,又界定了藝術領域,明確了藝術方向,開辟了發展空間,并從狹隘的作者身份中解放出來,有利于創作隊伍的擴展,為其藝術意義上的升華和超越奠定了基礎。
農民畫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作為群眾文化活動在政府部門的倡導和扶持下發展至今。各地文化館、藝術館、文聯擔當了它的組織、輔導和研究工作。客觀上形成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每個畫鄉的后面都有一個輔導者或輔導隊伍。“沒有輔導就沒有農民畫;有怎樣的輔導就有怎樣的農民畫”⑥這句話雖然淡化了農民畫創作的自發性因素,卻道出了輔導者的決定性作用。在創作過程中,提倡什么、否定什么、突出什么、弱化什么,多由輔導者的意向決定。大多數畫鄉的輔導者是受過學院派教育的美術家,由于分工不同而從事群眾美術輔導工作。肯定地講,他們屬于主流文化層。同時由于他們長期在基層工作,對民間美術有較為深厚和廣泛的了解,同時對古今中外的藝術活動又有一定研究。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當人們不滿足舊有的繪畫模式、現代派藝術浪潮涌起并且流派紛呈的大背景下,從事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的美術家們,很自然地把焦點集中在原生性民間美術上面,作為中介和橋梁,在輔導過程中,有意識地借鑒與弘揚民間美術傳統的同時,又發掘其中的現代因素,滲透現代藝術觀念,追隨時代審美潮流,從而使農民畫具有現代意味。
綜上所述,現代民間繪畫是以原生性民間藝術為母體,以文人——輔導者為中介,在主流文化(藝術)與民間文化的交叉點上所萌生和發展起來的亞民間文化屬性的藝術。它既源于民間藝術傳統,也溶融著現代意識;它保留著原生性民間美術基因,又與現代藝術潮流合拍;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意識的承襲,又有別于古老傳統。正是由于它所特有的亞民間文化屬性而獨具一格,呈現出多元性,閃爍出現代的、新型的、民族民間的藝術光彩。
現代民間繪畫的亞民間性,決定了它與主流藝術和原生性民間藝術的關系。傳統的原生性民間美術形式隨著現代工業文明和城市化進程而逐漸被電腦化制作、工業化生產所取代。現代民間繪畫“完全回歸民間藝術已不可能或無法生存,完全同化于主流文化將失去其自在性。唯有保持一種亞民間性,在主流文化、民間文化兩極之間尋求與確定自己的范疇和價值才會獲得久遠的意義和生命力”⑦。現代民間繪畫正是由于這種亞民間性才獨具特色。如果把原生性民間藝術比作金砂,那么現代民間繪畫則是冶煉后制成的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精美飾物。這樣的藝術定位為它明確了長遠而又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它的第三次升華提供了可能。
現代民間繪畫的存在價值
現代民間繪畫以繼承民間藝術傳統、融匯現代藝術觀念,表現現實生活為三個支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畫鄉群體,創作出不同于學院派繪畫的、獨具藝術特色的作品。特色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存在,這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
(一)歷史文化價值
“繼承、弘揚民族文化,大力培育和提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當代中國美術發展的具體任務”⑧。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容到形式處處體現著中華民族尤其是億萬農民的審美心理、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民間藝術是由人民群眾創造并廣泛流傳、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指出:人民創造的民間藝術感情真摯,最為生動感人,是“真正的藝術的優秀范例”。魯迅稱之為“生產者的藝術”。傳統的民間美術形式由于大多存在于民間工藝品或實用品中,在工業化、電腦化的巨輪下逐漸消亡。當然新的時代還會產生新的民間藝術,這不是在這里要研究的內容。現代民間繪畫的寶貴之處就在于深入認識、研究民間藝術傳統并把這些優良傳統運用到表現現代生活的繪畫創作之中,使之成為傳統民間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活態的保護、繼承、弘揚和發展。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著經濟大國邁進的時候,弘揚民族文化尤顯重要。如果經濟發展了,民族文化失落了,必然愧對祖先也愧對后人。這是現代民間繪畫存在和追求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藝術審美價值
當今“都市化了”的文化人和藝術家們,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喧囂中,紛紛回顧本民族的文化淵源和藝術傳統的時候,無不為民間藝術那古樸、純真的藝術魅力所傾倒。現代民間繪畫的審美價值在于它發掘了鄉土氣息和人的原初性質樸、天真與生命力,承襲了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基因,而且又具有現代藝術氣息;在于不同于其它畫種的原創性、藝術個性;在于它特色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藝術就是創造,愈有民族性也就愈有世界性。現代民間繪畫是在民間美術領域,探討中西文化的相通之處,引西以匯中,它的審美價值貴在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視覺空間,弘揚并光大了民族藝術精神。
(三)社會價值
生活現象是時代的縮影,描繪生活就能反映時代本質、表現時代精神。現代民間繪畫的畫家們大多長期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既是物質文明的建設者、創造者,又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他們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積累,以其獨到的感知、純真的情感,并運用民間藝術的審美理念和樸實的藝術語言,描繪民間習俗,謳歌現代生活,從而別開生面。現代民間繪畫力求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堅持藝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的藝術追求,堅持真善美的基本價值觀,堅持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規律。謳歌真善美,弘揚主旋律,是歷來所倡導的主流創作方向,是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決不可忽視的文化軟實力。唐代張彥遠曾言,“夫畫著,成教化,助人倫,”藝術的審美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無可替代。現代民間繪畫是時代前進的縮影,是改革開放的頌歌。至于是一個地方名片、提高社會影響力、知名度,以及能夠帶來的隱形效應等等毋庸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