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漯河 >> 新聞資訊 >> 瀏覽漯河

“2013年河南五大考古發現之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系列二 多學科考古,揭開遠古奧秘

2014/4/24 16:11:01 點擊數: 【字體:

東西長2.7米,南北寬1.25米。2013年9月,一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呈現在賈湖考古發掘工地。

墓主人已在地下安眠8000多年,經鑒定,這是一個6歲左右兒童,身高1米。他的頭骨下枕一象牙雕板,頭左側有一圓腹雙耳壺,靠近墓坑北壁處還有3件陶器;頸部、腰部、腿部均分布有綠松石串飾,共計228粒;墓主腳上覆有4個龜甲,內有石子,旁邊有獐牙一顆。

一個夭折的孩童,為何有如此多的陪葬品?他的身份顯然不同尋常,這些陪葬品,寄予了親人怎么樣的悲傷和厚愛?

2013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對舞陽賈湖遺址進行了第八次考古發掘。

對于考古人員來說,賈湖是一個總出人意料的地方,只要下鏟子,總有超出想象的收獲。“這次發掘原定一個多月,但東西太多了,剎不住車,將近三個月才完工。”舞陽縣文化旅游局局長張杰民介紹說。

第八次發掘只有280平方米,卻發現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個,清理出陶、石、骨、牙等器物600余件,綠松石串飾1200余粒。其中象牙雕板是首次在賈湖發現,這種象牙器制作精美,整體呈“中”字形,共發現7個,其中5個在墓中,兩個在祭祀坑中。最長的有32厘米,最短的約27厘米,背面平整,正面中間方形的部分有橢圓形或圓角方形的環狀突起,環狀突起上鉆有4個孔,鉆孔方向與長軸垂直,其用途目前還沒有確切解釋。

上個世紀的發掘,已令賈湖遺址躋身“20世紀100項中國考古大發現之一”,而第八次發掘仍收獲頗豐,順利入選“河南2013年五大考古新發現”。

在280平方米的面積內,有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個,顯然,這些遺跡是層層疊壓的。賈湖先民在此地定居了1200年左右,大約相當于唐朝中期到現在的漫長歲月。賈湖何以能吸引先民定居千年?30多年來,賈湖遺址吸引了多學科學者的參與,動物考古、植物考古、農業考古、環境考古,以及食性研究、同位素研究、寄生蟲研究等,均取得重要成果。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賈湖先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得到再現。

“舞陽凹陷”土肥水美

賈湖村東、村北是平曠的原野,村西、村南有小湖環繞。小村莊安靜悠閑,村口野花繽紛,兩只蝴蝶翩翩飛舞;湖中水波蕩漾,一群鴨子追逐嬉戲;湖岸邊,幾位白發老人享受著春日的陽光。

沿著湖岸東行,繞過村莊,眼前出現一片無邊的曠野。“這東邊103平方公里,約16萬畝,沒有一個村莊,只有河流和道路,是河南最大的高效農業示范區。”舞陽縣文化旅游局長張杰民說。

怎么會一百多平方公里沒村莊?張杰民解釋說,這一帶是“舞陽凹陷”的底兒,地勢又低又平,被選為滯洪區,發洪水的時候,為了保證周口等城市安全,會在這里蓄水。賈湖村正處于蓄洪區西部邊沿。

“舞陽凹陷”形成于大約5000萬年前。那時候,地球經歷了一系列復雜的地殼運動,山地凸起,平原沉降,形成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凸起和凹陷。舞陽一帶形成七八百平方公里凹陷,隔著“平頂山凸起”,與“襄城凹陷”相對,東邊則是更廣大的“周口坳陷”。

幾千萬年來,伏牛山上水流奔騰而來,攜帶各種沉積物,形成上千米的淤積,漸漸淤平“凹陷”,使舞陽一帶成為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的平原。如今滯洪區最低處海拔60米左右,而賈湖村海拔68米,正好位于滯洪區西部邊緣。地勢稍高而最接近豐富的水資源,這大概是賈湖得天獨厚、吸引先民長期定居的重要因素。

現代科技手段表明,八九千年前,賈湖一帶的自然環境十分優越。

現代植物考古主要借助植硅石和孢粉分析。植硅石,希臘文的意思是植物中的石頭,是植物從土壤水分中吸取單硅酸,經蒸騰作用形成,當植物死亡、腐爛后,能在土壤中保留下來。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合成,都是植物的生殖細胞,其壁均分為兩層,內壁由纖維素組成,質軟易破壞;外壁質密而硬,可保存為化石。孢子、花粉質輕量多,散布極遠,各沉積地層中均可保

存,用以劃分對比地層、恢復古地理古氣候極有價值。

在賈湖遺址文化層之下的生土層中,考古人員提取出現生于亞熱帶的楓香和水青岡花粉,以及現生于熱帶、亞熱帶湖沼水域的水蕨孢子。而植硅石的分析結果同樣表明,八九千年前,這里主要分布著暖熱地區的植被。

綜合各種因素,研究者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論:在賈湖先民來此定居之前,今舞陽一帶已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至少比現在高兩三度,年降水量比現在多100~200毫米。

學者們還對古代植被做了更細致的分析,在賈湖所取的樣品中,以草本為主,其次是藤類,再次是木本。而其中有較多水生、沼生植物的植硅石和孢粉,據此推測,八九千年前,賈湖一帶沼澤湖塘遍布,陸地上則覆蓋著亞熱帶灌木-草原景觀。

土肥水美,植物豐富,動物即追隨而來。賈湖的八次發掘,發現了大量動物骨骼,有豬、狗、牛、鹿、鶴、龜、鱉、螺、蚌和揚子鱷等諸多種類。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人們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這里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合野生水稻生長,賈湖先民因此率先培育出了人工栽培稻,成為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區。率先興起的農業,為賈湖人的卓越文化創造力奠定了根基。

稻作農業賈湖起步

賈湖考古的一大成就,是發現了大量水稻植硅石和炭化稻米,這個發現,讓賈湖被公認為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

早在1986年第四次發掘時,張居中(現為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請來醫學專家鑒定人骨,其中范章憲教授發現賈湖人有幾例齲齒病例。齲齒是食用淀粉人群的常發病,這幾個病例,說明淀粉類食物已成賈湖人經常性食物來源。這引起了學者們對賈湖人食物結構的研究興趣。

1991年,在湖南彭頭山古稻發現者裴安平的啟發下,張居中在賈湖發掘收集到的紅燒土中,找到了稻殼印痕。

按照這一思路繼續努力,張居中與陳報章合作,試圖尋找炭化稻米。他們選擇賈湖9個灰坑中的灰燼作為樣品,取100克加入1000毫升量杯,加滿蒸餾水及適量“控制渾濁液”,攪拌、擴散48小時,然后拿細篩子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灰坑樣品中篩出了炭化稻米,僅6號灰坑就篩出了200粒碎米和50;就暾牡久!

經植物學家仔細觀察研究,這些稻米絕大多數可以認定為人工栽培稻。這些米粒比現在的米略小,形態還比較原始。

賈湖古稻米的發現,是一項突破性成果。水稻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稻作起源研究一直是中國農業考古學重大課題,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關于水稻起源,有多種說法,如“云貴高原說”、“華南說”、“長江中下游說”、“黃河下游說”等不同主張。而以前發現的古代稻作遺存也大多在南方,賈湖的發現,將中國栽培水稻歷史提早了1000年左右,并把稻作起源地從長江流域推進到淮河流域。這無疑是一項足以改寫歷史的發現。

另有學者進行賈湖人骨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表明,賈湖先民最初以狩獵、捕魚為主,采集為輔;之后,采集食物的比例逐漸增加,到中期達到高峰,

隨后稻作農業逐步推廣,家畜飼養也隨之得到發展。

八九千年前,賈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凝結著先民智慧的稻作農業,為賈湖人提供了豐富的食品來源,這是他們制作骨笛、綠松石、象牙板、文字符號的物質基礎。有此優越的條件,賈湖文化才得以卓爾不群,領先那個時代。正如陳報章在他的論文中所說:“賈湖聚落周圍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賈湖創造領先于同時期其他人類共同體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了條件,正是這種文化為燦爛的中原古代文明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原標題:“2013年河南五大考古發現之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系列二 多學科考古,揭開遠古奧秘)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4-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