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東望嵯峨一土嶺,人傳小白駐霓旌。水濱義問勤匡合,熊耳先登退結盟。壁壘蕭蕭唯古寺,荊棘寂寂但荒域。不堪更說滄桑事,漢關秦都總幻情。”清代詩人謝公翼的這首詩說的是當年召陵會盟,齊桓公率領齊國大軍駐扎于此,烽煙會諸侯的往事。
詩中的“一土嶺”,就是召陵人俗稱的“齊桓公點將臺”。召陵村李大爺告訴我,在村南門原來有一座土堆,比路面高出兩三尺,面積有兩間屋子那么大,當地人說,當年齊桓公就是在這里檢閱軍隊的。因此,老百姓把這個土臺子稱為“齊桓公點將臺”。
出召陵村往南,就是召陵路,寬闊的馬路兩側找不到任何土臺的痕跡,只有高高的樓房。一位村民告訴我,這兩年鎮上搞基建,當年的齊桓公點將臺已經被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樓房。
這讓我頗為失望,無法領略當年一代春秋霸主登臨點將的豪邁。
從山東到河南,從臨淄到召陵,齊桓公帶著軍隊一路南下。有趣的是,威名赫赫的召陵會盟竟是源于一樁“跨國離婚案”。
這一樁離婚大戲記載在《左傳》等史料中,大致是可信的。
公元前657年的某一天,陽光明媚,鳥語花香,齊國都城臨淄,齊桓公帶著妃子蔡姬乘船游玩。
蔡姬自幼在淮河流域的蔡國長大,雖是金枝玉葉,但從小就有一身弄舟戲水的好本領。濟水雖然不如淮河清澈,但也算北方大河,蔡姬一時興起,就邀請齊桓公同乘一艘小舟泛水。
齊桓公愉快地答應了。
兩個人乘坐一艘小舟,暢游于碧波河水之上,挺風雅的一件事。
不知道是蔡姬玩性大發,還是過于激動,她開始快樂地晃動小船,小船擺動的幅度越來越大,齊桓公的袍子都被河水打濕,笑容由僵硬開始轉為恐懼,看著丈夫的窘樣,蔡姬更加肆無忌憚,小船被搖得更歡了,齊桓公死死抓住船舷,生怕自己掉下去。
游玩結束了,齊桓公噩夢一般的泛舟之旅也結束了。但這段婚姻也結束了。
齊桓公興“八國聯軍”討伐蔡國
一踏上岸,齊桓公驚魂已定之后,立刻叫來負責內宮的豎刁,下令將蔡姬送回蔡國。
這一下大家都驚呆了!
女人嘛,不就是玩性大了點,這就要休了?齊桓公給出的理由是:有損國君威嚴。
蔡姬被攆回了蔡國。
按照當時的慣例,這種跨國婚姻應該有國書送達,有了這玩意才宣告婚姻徹底結束,但齊桓公只是把蔡姬送回蔡國,并沒有送來國書。
蔡國國君蔡穆侯看到妹妹被休,勃然大怒,隨即將妹妹改嫁他人——蔡姬改嫁給誰,史書并無具體記載,有的說是楚國國君,有的說是蔡國人——總之是改嫁了。
聞聽自己的妃子法律離婚程序還沒走完就改嫁,齊桓公勃然大怒,第二年,即前656年春,齊國組織起由齊、宋、魯、陳、衛等組成的“八國聯軍”對蔡國發起了進攻。
有人說,這是春秋版的“特洛伊故事”。
齊桓公沖冠一怒為紅顏。
齊桓公晚年雖然昏庸,但正當壯年的他豈會干這等傻事,況且身邊還有一個老狐貍般的管仲。
這樁跨國離婚案只是齊桓公討伐蔡國的一個借口。
無論是《左傳》還是《史記》都告訴我們,公元前657年,齊桓公接到鄭國的多次求援后,非常忙碌,泛舟休閑是有的,但還不至于到慪氣離婚那一步。從攆蔡姬回娘家到后來的召陵會盟,都是齊桓公和管仲這一君一相精心策劃的大國謀略,目的是為了提高齊國威望,實現所謂“尊王攘夷”的總體戰略。
看到鄭國這樣的中原哥們被楚國蠻夷欺負,齊桓公召集管仲等大臣商議如何既解鄭國之圍,又能提高齊國威望。鄭國是必須要救援的,當時隨著楚國實力的擴張,鄭國已經成了中原諸侯阻擋楚國進一步北上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鄭國垮了,中原的核心地帶便直接暴露在楚軍面前。這種局面自然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所以中原諸侯國的外交官們穿梭往來,在宋國開會,討論磋商如何對鄭國救援,并尋求最佳機會和作戰方案。
齊桓公的策略是一拉一打。
拉的是江、黃二國。江國(今河南省正陽縣一帶)和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一帶)都是淮河流域的小國,經常受到楚國的欺凌,表示愿意投靠齊國。對此,管仲有些不同意見:“江、黃二國離齊遠,而離楚國近,一向服從楚國,這是他們小國的生存之道。今天投靠我國,來日楚國必加討伐。若到時候我們要救,恐怕太遠顧不上;不救,則有違同盟之義。況中原諸侯,五合六聚,盡可成功,何必借助這兩個小國?不如以好言推辭。”但齊桓公覺得“遠國慕義而來”,推辭怕會失去人心。
于是,公元前657年,齊、宋、江、黃四國秘密在齊國會盟,發誓共同討伐楚國。
江、黃二國是可以團結的朋友,那蔡國就是必須打擊的對象。
蔡國長期和楚國保持緊密關系,管仲認為,先攻蔡,后伐楚。蔡國小,打敗蔡國可對楚國起到威懾作用,鼓舞士氣,讓同盟的諸侯同仇敵愾。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向蔡國。蔡國畢竟是蕞爾小國,根本不堪一擊。蔡穆侯聽說齊桓公發大兵來攻,嚇得化裝逃跑(最后沒逃掉,做了齊國的俘虜),蔡國軍隊紛紛倒戈,“八國聯軍”輕而易舉就攻入了蔡國都城。
屈完邊境質問齊桓公
齊桓公看似“沖冠一怒為紅顏”,實則是“尊王攘夷”的大手筆:出兵打擊楚國的附庸國蔡國,先給楚國一個下馬威,既滅了楚國的威風,又壯了聯軍的士氣。一場“江山美人”的滅蔡行動進行完畢,齊桓公率“八國聯軍”調轉槍口,迎戰楚國。
齊桓公在蔡國玩“圍魏救趙”式的花招,那邊鄭國有點支撐不住了——楚國四次伐鄭,鄭國孤軍難支,連連敗退,而援軍遲遲不至,鄭文公產生了動搖,一度考慮過投降的方案。幸虧一個叫孔叔的大夫勸阻說,齊國正在想辦法,如果這個時候與楚國談判,那是不道德也是不吉利的。
鄭國只能撐下去,好在齊桓公很快就回師了。
聞聽齊國來救援的消息,楚成王非常害怕,就派了一位叫屈完的大臣去見齊桓公,摸摸聯軍的底牌。
齊桓公率聯軍走到楚國邊境的時候,屈完已經在此恭候。屈完見到齊桓公后問,我們國君聽說您不遠千里,帶領眾位諸侯來到敝國,我們國君說:“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及"即來源于此),不想您卻來到敝國,何故?
屈完是好口才,看上去言辭溫和,實則指責齊國聯軍的師出無名。
齊桓公一下子卡殼了,討伐楚國的理由該是什么呢?這時管仲跳了出來,代齊桓公回答:“昔日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說:‘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
管仲先給自己一方戴了一頂“尊王”的大帽子,強調齊國的霸主地位,然后開始責難說,你們楚國不進貢祭祀用的包茅,所以我們來問問楚君怎么回事?還有,當年周昭王“南征而不復”,我們也來問問楚君怎么回事?
管仲的回答,除了楚國沒有進貢還算站得住腳,昭王“南征而不復”就有點強詞奪理了——在公元前977年,周昭王親率六師攻打楚國。周軍浩浩蕩蕩開到漢水邊準備渡江,意外碰到了異常的天氣。漢水邊的土人痛恨周軍的騷擾,暗中進行破壞,征集的渡江船不少都是土人用膠粘接船板而成,下水后沒過多長時間,船板就開裂散落,周昭王和隨從葬身魚腹。周軍“喪六師于漢水”,全軍覆沒——但這事都過去300多年了,何況弄死周昭王的是當地土人,也不是楚人的破壞。
對于管仲的反駁,屈完的回答是:“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包茅沒有進貢,確實是我們國君的罪過,不過周昭王的事情,閣下自己到漢水邊去問問吧!
說完,屈完就告辭了。
看著屈完離去的背影,管仲感嘆了一句,楚人強悍,我們只有用兵力使其屈服!(原標題:召陵會盟竟是源于一樁“跨國離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