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歷早就有了機械版
核心提示
近日,嵩縣農民收藏家王現貞(本報以《“寶蓮燈”美不勝收》為題報道過他收藏千余盞古燈的故事)在百度嵩縣吧中又曬出一種“寶貝”——農家歷。其收藏的不同時期的農家歷照片一經發布,立即引來網友圍觀。近日,記者來到古燈齋,探尋王現貞收藏的舊物之美。
▲▲烈士遺物里,覓得珍貴卡片日歷
在王現貞的古燈齋里,他小心翼翼地搬出一摞農家歷,有百余本之多,攤開擺在狹長的柜臺上,時代氣息撲面而來。記者看到,有的農家歷紙張已經發黃,有的封面上還有圓珠筆留下的涂鴉。記者還在其中發現了一張獨特的卡片“農家歷”。
這張“農家歷”沒有農歷節氣,正面是1954年的日歷,反面是諸如元旦之類的重要紀念日,卡片如同一張普通撲克牌大小,呈土黃色,是王現貞收藏的年代最早的日歷。
“記不清是一九九幾年了,那年臨近春節時,一位60多歲的老人拿著個巴掌大的白色麻布包來到店里,問我要不要這些東西。”王現貞說,當時他不清楚是啥,但打開包裹后,立馬就被里面的“寶貝”吸引了。
麻布包上寫著“烈士遺物,注意保存”字樣,包里是一個皮質錢包。錢包里有數十張黑白照片和多枚不同類別的勛章,還有一個發黃的便簽本、一張日歷卡片、一塊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的絲質手帕以及烈士(名叫張運)生前的預防注射證(由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衛生部制,該證是美國進行細菌戰的鐵證)。
老人說,這是他叔叔的遺物,叔叔沒有留下后人,如今,他留著這些東西沒有用,想賣掉。王現貞如獲至寶,當即拿出500元把這個包裹買下,其中的卡片日歷就成了諸多農家歷中最“小”也是最“老”的一員。
1954年的日歷
▲▲時代在變,農家歷也在變
王現貞收藏的農家歷時間從1954年到2011年。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農家歷,封面表現的多是農業主題。20世紀70年代初的農家歷,盡管農業仍是封面上的主要元素,但更多的是表現人們對農業機械化的渴望。20世紀80年代,農家歷封面的主題開始向十二生肖、自然風景、兒童及龍鳳圖轉變。
此外,早期的農家歷大多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后來,有了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農家歷。在王現貞的收藏中,還有一本獨特的“農家歷”,這是一本機械日歷,正面中間是毛主席頭像,兩側寫有毛主席的詩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四周是月、日以及星期信息,可通過背面的按鈕進行調整。這本日歷是王現貞很得意的一件藏品。
以喜慶畫面為封面的農家歷
▲▲ 20世紀80年代開始,農家歷上牡丹元素多了
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王現貞收藏的1979年的農家歷封面上悄然出現了幾朵盛開的粉色牡丹,雖然其表現的主題是“喜上眉梢”,但牡丹的艷容一點兒也不輸于梅花。1980年的農家歷封面上,紅色的背景中,一名玉女抱著仙桃,坐在牡丹花叢中。198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農家歷封面上只有兩種花,上圖為牡丹,下圖花朵和月季相似,這也是記者發現的第一本在封面上使用實景照片的農家歷。
從那時起,農家歷上的牡丹元素越來越多。
1984年不同版本的農家歷
▲▲只要留心,“寶貝”無處不在
被問到收藏心得,王現貞得意地說:“處處留心都能收藏,我的好多‘寶貝’都是這么得到的。”
只要沒事,王現貞就喜歡出去轉悠,他的藏品中,一本1972年的農家歷就是在看別人家拆房子時得到的。
很多人知道王現貞收藏古燈,但并不知道他還有很多其他收藏。一些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的物品,一到王現貞這里,就會被分門別類并加以組合,就如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百余本農家歷一樣,昔日尋常物,如今充滿時間魅力。(見習記者 王博東/文 李淵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