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洛陽

“中國澄泥硯之鄉”河南新安:老技藝煥發新生機 兩大名硯“珠聯璧合”

2013/2/21 10:26:37 點擊數: 【字體:

“中國澄泥硯之鄉”河南新安:老技藝煥發新生機  兩大名硯“珠聯璧合”
 圖片說明:一件普通澄泥硯需要經過20余天的制作。
 
    地點:新安縣
    稱號:中國澄泥硯之鄉
    獲得時間:2003年9月
    授獎單位:中國工藝美術協會
    特點:“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磨不腐”,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澄泥硯的獨特品質讓人感嘆造物的神奇。20世紀90年代,失傳300余年的澄泥硯制作工藝,在新安縣民間藝人手中奇跡復活。如今澄泥硯這一傳統工藝瑰寶,已踏上更廣闊的發展之路。
    它,從沉淀千年的黃河泥中脫胎而出。上千度高溫的鍛造和能工巧匠的雕刻,賦予了它靈動剔透的生命。從盛唐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將萬千情愫傾注于它,把它視為收藏賞鑒的上品。
    它,就是位列中國四大名硯的澄泥硯。因工序繁復而一度失傳的澄泥硯制作工藝,在20世紀90年代新安縣民間藝人手中奇跡復活。如今,重獲生機的新安縣澄泥硯已入選中國國禮,向世界傳遞著文化與友好的訊息。
    起源:從秦磚漢瓦中走來的“活化石”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弘農郡及閿(wén,音同文)鄉郡,置虢(guó,音同國)州。此后的歷朝歷代,“虢州”這一地名就與當地一文化特產緊密相連,被載于多部典籍中。
    這一文化特產,是一方硯臺,原料就取于與虢州鄰近的黃河河底,經過過濾沉淀、火鍛氣化,升華出“非石而堅于石,非玉而美于玉”的神奇效果。
    古虢州的范圍,大致包括現在的新安及周邊的陜縣、義馬、靈寶等地。這些地方出品的硯臺,當時統稱“虢州澄泥硯”。
    虢州澄泥硯最早出現于漢代,唐、宋皆為貢品,明朝時技藝已爐火純青。
    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shè,音同社)硯、洮(táo,音同桃)河硯、澄泥硯中,唯獨澄泥硯為陶硯,其它均是石硯。據專家考證,澄泥硯的誕生,很可能是古人受到秦漢間磚、瓦當的生產過程的啟發,改進原始陶硯的制作方法發展而來的。
    唐代,澄泥硯已研制出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檀香紫等各種賞心悅目的色彩。當時名噪一時的詩人劉禹錫、李賀、韓愈和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都有吟頌澄泥硯的詩句和收藏澄泥硯的故事存世。
    工藝:繁復精巧,造物神奇
    澄泥硯的“澄”,現在很多人都念“chéng(音同成)”,其實它準確的讀音應該是“dèng(音同鄧,義為使液體里的雜質沉下去)”。
    根據史書上關于澄泥硯制作工藝的記載,在將黃河原泥挖回來后,第一個步驟是過濾——這一過程就叫“澄泥”,即將泥化于水,讓其中的雜質沉于水底,以獲得更細膩的泥。
    古人制作澄泥硯的工序,每一步都極其規范,繁復得讓現代人都難免吃驚。
    首先是黃河原泥的取得。將縫好的絹袋放置于水中,袋口迎浪張開,過袋之浪,吞吞吐吐,水流走,泥留下,如此二三年后,絹袋中的泥越來越細,方可取泥制硯。
    隨后,還要經過再沉淀、摔泥制坯、修整雕刻、拋光打磨、墨蠟熏蒸,最后才進窯燒制。整個生產過程多達幾十道工序。
    上等的澄泥硯“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讓人不得不嘆服造物的神奇。
    宋代歐陽修曾說:“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最有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一句贊語,他說澄泥硯“撫如石,呵生津,乃硯中一絕”。
    復活:失傳300年,古老技藝重煥生機
   
作為文人雅士賞玩的文化產品,澄泥硯的傳奇身世隨歷史的興亂而沉浮。
    在宋、明時期達到頂峰后,由于工序太過繁復,澄泥硯在明末清初逐漸衰落,在之后的300余年里幾近失傳。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新安縣倉頭鄉(現為倉頭鎮)人李中獻繼承祖上技藝,并尋訪民間老藝人,查閱古籍資料,歷時兩年多,終于成功燒制出澄泥硯。
    失傳已久的澄泥硯的“重出江湖”,迅速在海內外引起轟動。新安縣生產的澄泥硯一時風行,遠銷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英國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2007年,新安縣澄泥硯制作工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中獻也被國家授予“中國民間杰出文化傳承人”的稱號。
    綿延5000多公里的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為何只有新安縣所處的古虢州一帶用黃河泥制作的澄泥硯最為著名?這個疑問也隨著新安縣澄泥硯的復活而重新被世人提起。
    據科學研究,古虢州位于黃河流經的平原地帶,這里的泥土積淀最多,泥土中所包含的成分也最為豐富。再加上澄泥硯兩千多年來堅持純手工制作,尤其講究雕刻技術,大氣灑脫,古意盎然,妙趣天成。因此,澄泥硯一直深得歷代文人墨客的偏愛就不足為奇了。
    發展:入選國禮,兩大名硯“珠聯璧合”
    2010年11月10日,對于年近七旬的李中獻來說,是個值得驕傲的日子。這位將澄泥硯制作古法重新復活的老藝人,接到從北京來的一個通知:國務院行政 司已正式將他制作的“騰龍硯”和“潛龍飛天”兩款澄泥硯選為國禮,新安縣澄泥硯將作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禮物,向世界傳遞友好的訊息。
    2010年,還發生了一件讓李中獻倍感欣慰的事情。
    中國“四大名硯”均屬民間傳統工藝,制硯技術向來不外傳。但是,這一年的5月,李中獻的兒子、也是新安縣虢州澄泥硯的第六代傳人李贊,拜廣東端硯宗師黎鏗為師,打破了這一承襲上千年的門戶之見。
    “澄泥硯的浮雕較圓潤、線條粗、造型厚,一般的雕刻刀具就行;端硯石質細膩,線條和造型瘦而薄,立體感強,必須用合金刀。能否將端硯的雕刻技術用于澄泥 硯,對澄泥硯進行二次創作?”為了求得澄泥硯制作工藝上的突破,李贊通過業界前輩推薦,提出向端硯宗師黎鏗拜師學藝,黎鏗欣然答應。
    這一舉動,在中國制硯界傳為美談。有人評價道:“中國名硯從此走上了交流、包容的發展之路。”
    李贊告訴我們,如今的新安縣,制作澄泥硯的廠家已發展到了六七家。各家彼此間是商業對手,更是切磋、交流的朋友。“傳承、創新,挖掘澄泥硯的文化內涵是我們共同的使命。”李贊說。
    【原標題】走進洛陽的“中國之鄉”:聞香識寶澄泥硯 珠聯璧合成美談

    來源:洛陽網-洛陽晚報      作者:鄧超       2011-5-8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