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畫廊黛眉山(2)
2013/7/3 12:09: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專家告訴我們,這些呈連珠狀分布的紅巖嶂谷群,是長期水沖浪旋、風剝雨蝕的產物。
在距今12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黛眉山一帶是一片汪洋遼闊的濱海沙灘,沉積的中元古代濱海紅色石英砂巖厚達825米,是同時期地層出露厚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代表了非常穩定的古大陸環境。距今500萬~260萬年之間,海底沉積層上升抬出地面,后來在新構造運動背景下,黃河以北一條斷層的北部抬升成王屋山,黃河以南一條斷層的南部抬升成黛眉山,兩條斷層之間沉陷為黃河谷地。流水在夷平面、上沿節理裂隙追蹤下切,便形成了一系列開口向黃河、呈“之”字形展布的紅石峽谷群,以及山頂平緩如臺、四周為斷崖的方山地貌景觀。
遠古海洋的遺跡
黛眉峽以雄險著稱,長達40公里,寬僅數米至10余米。在這里,幾乎可以看到教科書上所有的濱海沉積構造遺跡,是一座天然的“沉積構造博物館”。
黛眉鐵礦是河南省“宣龍式”鐵礦的典型代表,產出于中元古界石英砂巖地層中。公園內所保存的完整的地質剖面,對研究“宣龍式”鐵礦的沉積成因和賦存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省地調院的地質工作者對黛眉峽中豐富、細膩的大型交錯層理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原來,它們不僅美觀,而且蘊涵了好多地球環境演變的信息。這里很純凈的石英砂巖,是遠古海洋的濱海沙壩,沙壩阻隔海浪,可以形成一種相對封閉的瀉湖環境,黛眉鐵礦中的鮞狀構造、腎狀構造十分發育,就是這種環境的實證。而絕妙的泥裂構造與龜背上的花紋絕無二致,是干旱氣候留下的見證;峽谷深處罕見的紅色蜂窩崖景觀,是含鐵和泥質團塊的石英砂巖;經后期風化形成的。
龍潭峽中的波痕構造可是一絕,是遠古水環境最直觀的再現。
這里的石英砂巖形成于濱海沙灘環境,保存了層層疊疊的波痕。重力崩塌作用將這些波痕大面積裸露,分布著大量大小不一的崩塌片石,大者面積達數十平方米,小者僅有幾十厘米見方。人們可以看到,砂巖內的各種沉積構造十分典型豐富。在這些平展的片石層面上,多達數十種不同類型的波痕隨處可見,如描如畫般的大型交錯層理、大波曲波痕、小波曲波痕、復合波痕、改造波痕、千擾波痕等形形色色的波痕構造,描繪了遠古海洋的波瀾壯闊,儼然一本博大精深的“波痕教科書”。
象形石的藝術效果
龍潭峽是一條長約5公里、呈“之”字形延伸的紅石峽谷,更是一條豐富多彩的地學科普走廊。
在峽谷兩側紅崖絕壁的底部,不同時期的流水切割、旋蝕、磨痕,十分清晰,有很多呈內弧曲面的近乎半球形的石龕。再往前走,石龕從山崖底部被抬升到崖墻中間,使峽谷呈現出各種美妙的紅色曲線,這便是地質學上的——龕谷。
龍潭峽谷內有很多柱狀立石,其中的一塊直立的巨型片石,高50米,由崩塌作用形成,巖層直立,側看成刀,正看成碑,穩插地下,直刺云天,大有凌空干云之勢,人稱天碑。這塊典型的象形石,是崩塌時巖塊發生位移聳立于此的。
“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一語道破了藝術的精髓。這里數不勝數的石景,正淋漓盡致地展現著“自然雕刻”寫意的神奇。
天書石是黛眉山園區獨有的地質景觀。在中厚層石英砂巖的層面上常常會有薄層狀的泥質砂巖或泥質粉砂巖,它們在崩塌暴露地表后,一部分風化流失,一部分則殘留石面上。這種殘留遺跡形成各種圖案,酷似文字,讓人忍不住探究。
在黛眉山的障谷中,經常可以見到象形石構成的崩塌巖堆,它們有的是地層巖體崩塌留下的殘存物,有的是由白云質灰層巖沿裂隙溶蝕而成的地表剩余物,大都狀人肖物。它們緣寧巖石中發育的兩組近于直交且連通性好的垂直節理,節理與層面一起將巖石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塊體,破壞了巖體的穩定性,當流水深切形成斷崖峭壁時,便很容易發生崩塌。
黃河滄桑小浪底
黛眉山群峽,谷幽水秀,潭瀑成群。
沿峽谷前行,只見一脈瘦水,蜿蜒跌宕,時而匯成淺潭,時而變身急瀑,與高峽甕谷、巖洞石龕、波紋片石等地質遺跡相映成趣。
不過,黛眉山地質公園中的水,可不都是這樣幽婉婀娜的。來到小浪底,人們就會看到另一種氣勢磅礴的水景。
筆者曾親眼目睹了一次調水調沙:滾滾黃水從高高的洞口疾射而出,激濺起水霧騰空,黃云彌漫,又恰似從水底冒出的滾滾濃煙,猶如一條暴虐的黃龍,搖頭擺尾,呼嘯而去,氣勢恢宏,震魂懾魄。
小浪底工程是景區內最亮麗的風景線,它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杰作,是反映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
水庫蓄水后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其高峽平湖,港灣交錯,是剛與柔的結合,形與色的體現。蒼蒼的山、藍藍的天、清清的水、靜靜的灣,山水交融,構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北國江南的壯麗畫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地學網 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