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乾明寺,坐南朝北,這在全國寺院中較為少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乾明照壁上,有“黃帝首山采銅圖”、“七圣迷徑圖”等青磚浮雕,為全國僅有。經歷了歲月的沉浮,如今的乾明寺不但是一座佛教圣地,而且承載了眾多的文化內涵。
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坐南朝北
上午,在地里忙碌了一陣后,袁獻廷坐在了乾明寺的山門下。
山門里游走的過堂風,讓他感覺涼爽了不少。
60歲的袁獻廷,是襄城縣山頭店鄉寺門村的一名普通群眾,他家的房子,和乾明寺比肩而鄰。
還是今年盛夏時,一天,在飛檐翹角的山門下,在此歇息的袁獻廷和幾名群眾在聊天。
他們的背后,是首山。首山以紅石居多,雖然海拔不高,但名氣很大。首山為800里伏牛之首,故名“首山”。當年黃帝鑄鼎煉丹,曾采銅此山。
和一般坐北朝南的寺院不同,乾明寺為坐南朝北。
雖然袁獻廷等人聊天的話題和乾明寺無關,但山門前一座用青磚砌成的“乾明照壁”,一直出現在他們的視線里。
乾明照壁長12.93米,高4.66米,壁頂為廡殿式照壁。照壁正面浮雕為“黃帝首山采銅圖”。相傳黃帝與方明、昌寓等七位圣人到具茨山訪大隗,途經此地,迷失方向,遇一牧童,指明路徑。寺西七里店村,原名“七迷店”,曾有“黃帝遇童子問道處”石碑。照壁背面浮雕為“七圣迷徑圖”、“馬上封侯”、“九秋同慶圖”。
照壁兩面各有對聯一副:“錦屏華麗漫沾天澤無疆,古剎崔巍大壯地靈攸萃。”“梵林明媚儲萬江之精英,山勢嵯峨壯一方之勝概。”文字意境高遠,字體遒勁飄逸。
整座照壁,古樸端莊,渾實厚重,磚雕精湛,圖案傳神,是乾明寺的鎮寺之寶。
身處紅塵自寧靜
袁獻廷的身后,便是乾明寺古樸滄桑的建筑。
傳統文化以八卦對八方,西北方屬乾。乾明寺位于首山西北方,故名“乾明寺”。因寺建在山陰,俗稱“背影寺”。
東方今報記者看到,天王殿為紅石砌墻,灰瓦覆頂,正面門楣上有一塊石匾,上書“中州第一禪林”幾個金色的大字。
碑文記載,該寺興盛時期占地150余畝,殿堂150多間,塔林374座。那時,殿堂聳立,煙火繚繞,鐘鼓魚磬之聲不絕于耳,其規模在中原地區最大,故有“中州第一禪林”之譽。
在千年的光陰中,乾明寺幾經興廢。
乾明寺始建于隋開皇初年間,全盛于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
在袁獻廷看來,1958年之前,乾明寺的規模較大。在十年動亂中,乾明寺遭到嚴重的破壞,塔林被毀,部分建筑被扒掉。鼎盛時期的濟濟僧眾,和高閣重樓早已如過眼云煙。
如今,乾明寺僅存乾明照壁、四大天王殿和中佛殿等幾座古建筑及幾株郁郁蔥蔥的金絲蝴蝶樹和千年銀杏樹。1963年,乾明寺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佛殿是乾明寺現存最早的建筑,飛檐凌空,檐角展翅,殿頂有綠色琉璃瓦覆蓋,14根立柱支撐傲然挺立。
遠離繁華的乾明寺,清幽典雅,充滿了靈氣和佛意,為滾滾紅塵中的一處寧靜所在。
2013年4月25日,省文物工程驗收組組長楊煥成一行實地察看了乾明寺后,對其文物價值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們要求當地政府采取保護性修復措施,維護古建筑的歷史風貌。
首山文脈
因受尊師崇儒傳統文化的浸染,襄城縣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據《襄城縣志資料纂編》記載,明朝中期,襄城籍人李敏、辛自修、姚繼可先后在朝中出任戶部、刑部、工部尚書,占朝廷六部之半,被譽為“襄半朝”。明朝年間,襄城縣就有李敏、辛自修、姚繼可、許廓、世家寶、古起都、張鶴鳴等7位重臣,50多位進士,137位舉人在朝和各地為官。
時至今日,襄城縣仍保存有文廟大成殿、奎壁和紫云書院等古建筑。
位于紫云山中的紫云書院,是明成化年間的戶部尚書李敏所建,曾位列明清“八大書院”之一。現在保存有大成殿、宣圣堂、崇德殿、諸賢堂等建筑。
首山是襄城縣的歷史名山,因此,不少達官貴人、名人雅士在此吟誦詩篇。由于時光變遷,現留于寺中的僅有11首,多為詩詞碑刻,行、草書體。
明正德年間,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賈泳在《過襄城有懷乾明寺》詩中寫道:“路過名邦渺村煙,首山橫帶馬頭前。身經七圣皆迷地,望入諸峰眾秒天。靜竟高寒真可愛,故人凋謝獨堪憐。等閑又負登臨興,笑指云林一桀然。”
乾明寺山門內原有鐘、鼓二樓,鐘樓上有一口數百斤重的大鐵鐘,拂曉鐘鳴,聲聞數里。明代時期,“乾明曉鐘”為襄城八景之一。
為此,明代戶部尚書李敏作詩:“南山佳氣藹氤氳,蕭寺疏鐘隔岸聞。一擊喚回滄海日,數聲敲破碧天云。音傳小殿星初落,響徹春潮曙未分。正是幽人殘夢覺,滿窗梅月亂紛紛。”此詩,書體方整秀雅,豐麗遒勁。
風箏 踏青 酒……
數百年來,因受風雨侵襲,照壁損毀日甚。
2011年初,襄城縣啟動了乾明寺照壁維修工程。經過100多天的維修,于6月18日竣工,著名史學家羅哲文為照壁碑題詞。
此前,襄城縣已經對乾明寺進行保護性開發,維修了三圣殿、彌勒殿,修建了方丈閣及寮房30多間。在山門外,還建成了仿古石牌坊和紅石鋪成的道路。
2012年,《襄城縣乾明寺保護規劃》獲省文物局批準。
按照該縣的規劃,要以乾明寺為中心,將柏擰崗、紫云書院等連在一起,形成襄城縣獨有的人文景觀。
和一般的寺院不同,乾明寺承載了較多的人文情懷。
1985年以來,每年農歷二月十五,襄城縣都要在乾明寺旁舉辦“風箏節”,風箏節又名“踏青節”、“首山酒會”。
這天,人們帶著風箏和美酒佳肴從四面八方趕來。比賽之后,大家三五成群,席地而坐,互斟互敬,其樂融融。
首山風箏會興起于唐初,是乾明寺佛教文化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農歷二月,陽光明媚,萬物吐綠,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很多人趕完廟會后,選擇一平緩坡地放風箏,漸成習俗,乾明寺廟會也就有了“首山風箏會”的雅稱。如今,首山風箏節已成為許昌市八大節會活動之一。參加風箏節的除當地的群眾外,還吸引了一些慕名而來的外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