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蒼茫,黃河碧波涌動。透過青龍澗河,煙樹之外,臺地之上的廟底溝遺址燈火點點。3月31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省總工會主席、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會長張大衛專程趕到三門峽,在母親河畔感受遠古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沉脈動。
當天,廟底溝遺址公園建設專家研討會舉行,眾多國內一流文物考古專家相聚一堂,為廟底溝遺址公園建設問診把脈、建言獻策。當天下午,張大衛在北京處理完重要公務就急赴三門峽。傍晚,當他抵達三門峽時,研討會已近尾聲。
廟底溝時代見證了早期中國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見證了中原地區的第一次崛起,要從高度、廣度、深度、精度、準度全方位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遺址公園,以歷史文化提升城市底蘊,以遺產保護展示城市風采……與會專家“高峰論劍”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引發了張大衛強烈的共鳴;讓文化研究成果落地,以物質形態把文化表現出來,他為廟底溝遺址保護利用呈現的廣闊前景深感振奮。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夢的魂與根。三門峽是中國早期文明的圣地,仰韶、廟底溝、北陽平……閃耀在母親河畔,在三門峽的片片阡陌田野中綿延幾百里、縱橫數千年,開創早期中國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近年來,張大衛積極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鼓與呼,足跡遍布三門峽各處重要的文化遺存,對仰韶、廟底溝、北陽平等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多次進行具體指導,希望三門峽落實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各項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夜色漸深,有關廟底溝遺址公園建設的延伸研討會“悄然”進行。張大衛與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伯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趙輝,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燦、教授王仁湘、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杜金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賈連敏、研究員樊溫泉,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建國,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副局長孫英民,市領導趙海燕、安偉等一起秉燭夜話、深入探討。
談起廟底溝遺址的歷史價值、獨特地位,張大衛如數家珍。他說,三門峽及周邊地區歷史文化遺址繁多,構成了壯闊恢宏的歷史畫卷,體現了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中心和主脈作用,既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家園,也成為我們豐厚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仰韶文化是華夏子孫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嶺,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廟底溝遺址作為仰韶文化最鼎盛時期的印證,積淀的底蘊不得了,加強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對中華文化的尋根溯源、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張大衛表示,要大力支持在三門峽建設一個更規范、更翔實、更豐富的遺址博物館。仰韶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類型,要突出特色優勢,站在更高起點,以更開闊的視野研究探索,叫響“仰韶·廟底溝”品牌,講好歷史文化故事。
各位專家圍繞仰韶文化與廟底溝文化的關系內涵、遺址公園的文化定位等分別作了精彩發言。
大河無聲,近在室外。時針指向晚11時,夜色濃濃中,座談討論仍火熱持續中。
華夏民族歷史猶如大河流淌,不時翻卷出彰顯力量且又美麗的浪花。廟底溝,這個華夏文明長河中翻卷出第一朵浪花的地方,承載了我們民族最絢麗最清晰的記憶。“華之根、夏之源”,讓歷史文化遺產在今天綻放絢麗光彩,對這片土地,我們寄以更加美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