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名為何盯上老字典
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注意到了網上的微博和熱議,他證實,這是他和朋友閑聊時說的話,沒想到被發在了網上,“用《康熙字典》起名在網上隨處可見,這是聽圖書發行界的朋友說的”。
如顧青所言,網站、微博、論壇、貼吧,利用《康熙字典》為孩子、公司起名的,確實屢見不鮮。
那為何一定要以《康熙字典》為標準?“如果說到姓名學的話,不管是繁體字或簡體字,都要以《康熙字典》部首、筆畫為正確筆畫數來論。”一位業內人士說,目前較為流行的起名依據是“五格剖象法”,即依據姓名的筆畫數和一定規則建立起天格、地格、人格、總格、外格等五格數理關系,以此來推算人的命運。
2 《康熙字典》跟著火
與起名熱呼應的是,《康熙字典》各個版本均走勢良好。
來自北京開卷監控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70種帶有“康熙字典”關鍵詞的圖書在圖書市場銷售。截至2014年6月,銷售量居榜首的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語文詞典編輯室主任孫畢說:“《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2008年推出后,從未宣傳過,但售價180元的16開版本每年銷售1萬多冊,售價80元的32開本每年也能賣1萬冊。”中華書局文史工具書編輯室主任侯笑如透露,中華書局版《康熙字典》每年銷量有6000冊至8000冊。
老字典的常年熱銷,與其廣泛的影響有關系。四川辭書出版社原副社長冷玉龍說:“在臺灣、香港地區以及韓國、日本,這本書長期得到廣泛認可。我曾在日本參加過漢字會議,遇到有爭議的字詞,一說《康熙字典》是如何處理的,大家就無話可說了。”
3 老字典里也有錯
距今近300年的《康熙字典》被人們奉為取名的“金標準”,但《現代漢語詞典》主編韓敬體提醒,隨著國內古文字、古籍研究的不斷進步,越來越發現《康熙字典》存在很多錯誤。
“如果把不同時代大家挑出的錯誤匯總起來,除去重復,恐怕仍然會有兩萬條之多。”韓敬體笑稱,《康熙字典》有450多萬字,這樣算來差錯率高達萬分之四十四。
韓敬體介紹,《康熙字典》的錯誤主要有:字頭重出、注音失誤、釋義古今雜糅、釋義錯誤、缺漏義項、引用書目或篇名錯誤、年代誤記、引書斷句錯誤、引書正文與注文混淆、妄改原文、杜撰注文等。
關于這些錯誤,字典出版方在前言中給予了簡單說明。孫畢說:“目前大部分出版社還是以保持古字典的原貌為主,像《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只是在注音、斷句上進行了一些嘗試,校訂本的《康熙字典》還未出版。”
4 提倡使用規范漢字
“作為《康熙字典》古代的著作,在字、字形的規范以及釋義方面已經不適合現在了,大家還是要使用規范漢字。”韓敬體介紹,目前實行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共收字8105個,其中第三表把地名、姓氏、人名等放入其中,“起名字在這個范圍內選擇最好,太過繁難的字,打不出來,也念不出來,會耽誤很多事”。
盡管如此,業內專家并不因此否認《康熙字典》具有的獨特價值。“這部字典每個字的背后都有小檔案,即便為了取名字,去了解其背后的東西,就更有意義了。”韓敬體說。
(據《深圳特區報》)
相關鏈接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代皇帝圣祖玄燁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三月下旨編纂的,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刊刻成書。
《康熙字典》是我國古代字書發展到頂峰的標志之作,全書分為12集,以十二地支標志,每集又分為上、中、下3卷,共收錄漢字4703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