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的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面臨著西方文化、現代藝術、互聯網和新媒體藝術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劇種萎縮、劇目失傳、人才缺乏、觀眾流失等因素嚴重破壞了傳統戲曲的生存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國各地出臺了許多關于支持戲曲保護傳承的意見、政策。蘇州以修復戲曲生態為首要任務,努力培育有利于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以蘇劇、昆曲、錫劇、蘇式滑稽戲、蘇州評彈等為代表的蘇州戲曲藝術,呈現出好戲連臺、姹紫嫣紅的新景象。
打造地方劇種生態圈,推動戲曲文化集聚互融。針對文藝院團普遍存在缺少排練場地的現象,蘇州著力建設“蘇州戲曲傳承中心”,將蘇州市評彈團、蘇州市錫劇團、蘇劇傳習保護中心等單位聚集在一起,場地同享、人才共用、資源互通,打造昆劇、錫劇、蘇劇、評彈等劇種、曲種創作排練、惠民展演、普及推廣、文化旅游的完整生態模式,并向周邊社區、學校、機構等單位輻射,形成獨具特色的戲曲文化聚集區。
建立校團合作人才鏈,推動戲曲人才快速成長。針對文藝院團存在的行當流失現象,蘇州積極推進校團合作模式,推動蘇州市評彈團與蘇州評彈學校“校團合并”,蘇州市錫劇團與蘇州市藝術學校聯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吳江區政府與江蘇省戲劇學校聯合建設“吳江戲曲示范學校”,積極參與“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打通青年藝術人才學習、實踐、演出、再深造的成長路徑。同時,還充分利用“拔尖舞臺藝術人才”“青年藝術人才”“優秀中青年藝術家專場演出”等評選項目,對各層次的優秀人才進行獎勵。
實施劇目創排項目制,推動舞臺藝術出新出彩。不少文藝院團多年來未排一場大戲,為此,蘇州設立“舞臺藝術創作生產”和“優秀戲曲遺產保護”兩個專項經費和多個獎勵扶持專項資金,以項目資助、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大戲曲傳承創作項目資金投入,傳承一批經典劇目,打造一批新創劇目。利用財政資金,常熟市錫劇團與江蘇省錫劇團以項目合作方式聯合打造了新編歷史錫劇《俠醫繆希雍》,在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首屆蘇州文華獎展演中贏得好評。
優化戲曲繁榮大環境,推動文藝院團還戲于民。針對觀眾流失現象,蘇州將戲曲表演場所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每個村建有一個書場或戲臺;把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為群眾演出;搭建戲曲展演平臺,舉辦蘇州“文華獎藝術展演月”活動。增設戲曲演出項目資金,培育蘇州戲曲演出市場,鼓勵文藝院團提升營銷能力、資本運作能力,把作品做成產品、把劇目變成項目,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陳嶸 (作者系蘇州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