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洛陽老子學會等單位主辦的“2014年第四屆洛陽老子文化國際論壇”日前在河南洛陽欒川舉行。百余位海內外學者濟濟一堂,圍繞“老子的學說與精神:歷史與當代”這個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陳鼓應、許抗生、劉笑敢等分別進行了主題報告。他們指出,老子的學說應被視為世界文化的公共遺產,老子的精神對于現代心靈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比如說,老子“道法自然”命題中蘊含了深刻的自由思想,以及對公正、平等的社會環境的訴求,這對現代人汲取古代智慧無疑頗具啟發意義。
論壇的分組學術討論在風景秀麗的欒川老君山景區舉行。與會學者分別從不同視角、運用多樣化方法展開了對老子精神的研討,同時也展現了對老子學說現代意義的追尋。一方面,來自國內外各大學和研究院所的學者發表了他們闡發老子哲學的研究心得,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人士亦以近取諸身的方式演繹了他們在實際生活和具體工作中對老子思想的理解與認識,因此本屆論壇的特色在于:從歷史與當代兩個向度深入闡發了老子的學說與精神。臺灣師范大學陳麗桂教授以虛無和對反作為《老子》應用哲學的兩大主軸,將對反與虛無的基礎歸結為自然,進而認為對反與虛無兩方面的結合建構了老子的無為哲學。中國人民大學羅安憲教授主張,道家關于生態文明的理論與智慧主要包括道生物、萬物平等的生態觀念;法地、法天、法道,利而不害的生態倫理以及知常、知止、知足,為而不爭的人生態度這三個方面。曾春海教授經由對馮友蘭思想的解讀,指出老子的“知常”觀念是對客觀規律的知識性理解,“和”是自然界的事實也是價值的呈現,知常、習常而至“和”的境界,才是馮友蘭所強調的老子“玄同”,亦即同天人通的人生最高的天地境界。北京大學張廣保教授著文討論了道家哲學的理論建構,并希望以此方式回應時代,認為后現代語境下“道論”的合理性可能是未來哲學思想的展開方向。首都師范大學白奚教授將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解讀為一種深層次的廉政理念,認為無為而治體現了“自然”這一道家哲學的最高價值,其所要實現的“無不治”的最佳治國效果要明顯地高于廉政的目標,因而廉政乃是無為而治的題中本有之義。清華大學曹峰教授深入討論了《老子》集中體現于“道”又體現于“德”的概念的原因,認為老子“玄德”理論十分重要,因為它是幸福的基礎。另外,各界人士從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乃至精神生活諸方面討論了老子思想的具體運用,提出了不少創見和啟發性觀點,豐富了人們對老子思想學說的認識。
在論壇閉幕式上,與會學者和各界嘉賓凝聚共識,發表了《老君山宣言》,為這次規模宏大、成果豐富的學術文化盛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論壇期間,與會學者及各界嘉賓實地考察了欒川縣老君山景區,并拜謁了老子銅像。老君山是伏牛山主峰,相傳為老子歸隱之地,曾于北魏時建廟紀念,唐貞觀年間敕建鐵老君廟鐵瓦殿至今猶存。
(苗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