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開大道與鄭汴輕軌
引子
2014年年底,萬眾期待的鄭州至開封間的輕軌即將通車試運行,鄭州、開封,這兩座新老省會之間的距離又被拉近了。
一天清晨,我驅車沿著鄭開大道,往開封采訪,平坦的柏油路向東延伸,一條起于地面的輕軌高架與之并行,試車的機車匆匆忙忙奔向遠方,似乎在傾訴著一個“輕軌時代”的來臨。
我行走在鄭開大道上,望著遠處的田野和隱約可見的鄉間小路,感慨頗多:千年之前,連接鄭州與開封的道路只是數條“官道”,黃土飛揚,崎嶇難行;千年之后,當年的“官道”如今已經湮沒在黃土之下,而連接這兩座城市的道路,既有高等級的高速公路,也有川流不息的商都大道、鄭汴物流通道,更有萬車穿梭的鄭開大道,還有連貫東西大動脈的隴海鐵路……
正是這一條條土路、公路、鐵路,成為商都鄭州和汴京開封之間的交通紐帶,千年以來,人們在這條路上奔波,或為生計、或為前程、或為人生的夢想。
如今,我們可以乘坐城際公交、開著私家車奔波于鄭汴之間,快速而又便捷;很快,我們可以搭乘輕軌,更快捷往來于雙城。而誰能想到,在靠著雙腳和板車行走的年代,從開封到鄭州,人們要走上整整一天的時間。
千年巨變,白云蒼狗。
一百多年間,鄭汴交通天翻地覆發生了變化,鄭汴雙城的交通史,就是一部提速史。讓我們走進歷史的煙云,去感受鄭汴線一百多年的變革,感受雙城距離是如何一步步拉近的……
大路驛連接鄭州與開封
2006年,隨著鄭開大道的開通,很多私家車主不愿跑商都大道了,一是鄭開大道路程短,二是商都大道上卡車多,不好走。
不過,我個人還是蠻喜歡商都大道的。沿著公路東行,出了白沙鎮,快進入中牟縣城的一段路上,綠樹成蔭,非常愜意。要知道,鄭汴之間通行了一千多年的“官道”,基本就是沿著商都大道這條線形成的。
這條官道,史書上有個專門的名字:大路驛。
所謂大路驛,指的是西安—洛陽—開封這條官道。嚴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圖考》中說:“洛陽為唐代之陪都,稱為東都,一稱東京。汴州自北朝末期以來,已稱殷盛,多豪俠。至唐代尤為黃河下游大平原之第一大都市,且為東方交通之總樞紐,中葉以后,藩鎮跋扈,汴州地當漕道咽喉,于政局安危尤所急切。而其位置又與長安、洛陽同在一條東西軸線上,故西東兩都之驛道東延至汴州,稱為大路驛。”
鄭州至開封的這條官道,屬于“大路驛”東段,根據史料的描述,鄭汴間交通路線沿途的地名自西向東有鄭州、仆射坡、圃田、中牟、八角、板橋、新鄭門七處。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王琳教授推測說,當年的這條官道大致起點應該是管城區,向東經八里灣南、鳳凰臺北進入今中牟縣境,在中牟縣境內過今蘆醫廟鄉蔣沖村與白沙鄉古城村之間的圃田故城后,再經今鄭庵鎮、姚家北至韓寺鎮的東古城村。由中牟縣城再折東向北至今開封杏花營西的八店、板橋后,終點是開封的新鄭門。
這條官道路線,大致就是今天的商都大道,不過在部分路段,一度向南偏離了三四公里。一千多年來,連接開封與鄭州的最主要陸路交通就是這條道路,那么鄭汴之間有沒有近一點的路呢?答案是肯定的。
宋人筆記《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這么一個小故事:“有張生者,家在汴州中牟縣東北赤城坂……自河朔還汴州,晚出鄭州門,到板橋,已昏黑矣。乃下道,取陂中徑路而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鄭州和開封之間,有很多小道可以“抄近路”,這些小道,直線距離要短得多。
官道為什么要往南繞那么遠呢?路既然是人走出來的,那一千多年來,為什么人們不把這些小道開辟成距離更近一些的大路呢?
很簡單,因為在明代之前,鄭汴之間的交通,水路唱主角。
一葉扁舟直達開封
“老張,我明天去趟開封?”“咋去啊?”“坐船去。”
這話要是擱現在,老張腦子可能進水了,不過在金元之前,這就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那個時候,鄭汴之間最快的交通方式就是走水路。
想想也對,鄭汴之間不是有條黃河嗎?坐船沿著黃河順流而下倒也快。其實除了黃河,還有其他一些河道可以走。
金元之前,鄭汴之間不僅湖泊縱橫,而且河渠相連。也許很多人會問:難道是雁鳴湖?對于這個問題,中牟縣作協主席郭從珍哈哈大笑。郭從珍現為中牟縣作協主席,這位76歲的老人退休前在政府多個部門任職,堪稱中牟的“活歷史”,對中牟的一切了如指掌:“雁鳴湖算不上古代湖泊,1995年縣里搞引黃灌溉沉沙池,就修了那么一個大人工湖,2001年說不沉沙了,搞旅游吧,讓我給起名字,就想了雁鳴湖這個名,它可算不上古代湖泊。”
鄭汴之間最有名的湖泊是哪個?就是已經消失了的圃田澤。根據《水經注》的記載:“(圃田)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里許,南北二十里許,中有沙崗,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除了圃田澤,鄭汴之間的大型湖泊還有仆射陂、萑苻澤等。
除了湖泊縱橫,鄭汴之間水路自古就非常通暢。早在戰國魏惠王遷都大梁(今開封)以后,就從今河南原陽縣北引河水南行,橫過濟水,借助鄭州與開封間的圃田澤,開鑿了鴻溝水系。直到北宋時期,河南境內的鄭汴之間,就以河渠眾多、水路交通便捷而著稱。尤其是著名的人工運河汴渠的開通,更使得鄭汴之間的水路交通達到了鼎盛時期。
汴渠,也叫汴河、通濟渠。它是于公元605年開掘的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接了黃河與淮河,貫通了西安與揚州,“樞紐天下、臨制四海,舳艫相會、贍給公私”,歷經隋、唐、五代、宋、遼、西夏、金、元八個朝代,通航了720年。唐建都長安、洛陽,北宋建都東京(今開封),依靠這條運河運輸江南的糧食和各種貢品。北宋時,僅汴渠的運輸量就有六七百萬石,每年航行在汴河上的船只有六七千艘。
明代之前,鄭汴之間最為快捷的出行方式當數坐船。一葉扁舟,直達開封。正由于鄭汴之間湖泊眾多,河渠縱橫,使得鄭汴之間的官道不得不“南擺”,在湖泊之間會出現泥濘的小道,雖然不好走,但算是近道,這也是“張生”為什么能在晚上趕到家的原因所在。
金元之后,由于黃河改道等多種原因,圃田澤、汴渠等湖泊河渠逐漸廢棄,后被墾為農田。
今天當我們開著汽車,在柏油公路上往來于鄭汴之間時,誰能想到,曾有一個時代,一葉扁舟同樣可以瀟灑便捷地穿行于鄭汴之間呢?記者朱金中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