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于丹:站在河南 就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文化

2014/12/9 15:51:30 點擊數(shù): 【字體:

    于丹說,也許所有的華夏子孫,來到河南這塊中華文明最早的起源地,都可循著殷墟上業(yè)已發(fā)現(xiàn)的真實痕跡的紋路,觸摸到我們血液源頭的神秘密碼,并由此追溯源遠流長的文化。那么在河南,我們可以以什么樣的名義去致敬和觸摸文化?從夏商時期開始,這個民族的雛形,是怎樣明辨了善惡是非?是怎樣在商周時期蔚為大觀,一步一步地向西,經(jīng)過洛陽,然后一直走到了陜西那片……

    【開場白】

    2014年12月2日下午,河南省廳級領(lǐng)導(dǎo)干部經(jīng)緯講壇第60期開講,著名文化學(xué)者于丹受邀在省人民會堂作了題為《感悟中國智慧》的講座。來到鄭州的于丹心情大好:“鄭州是商都,我今天到鄭州很高興,因為鄭州比北京天氣好,北京老鬧霧霾。”

    【人物鏈接】

    于丹,著名文化學(xué)者,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首都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xué)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副院長,國務(wù)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yè)的“軍師”,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tǒng)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jīng)典中的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nèi)外文化界、教育界產(chǎn)生廣泛影響。先后在我國內(nèi)地、港臺地區(qū),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qū)進行千余場傳統(tǒng)文化講座,受到廣泛的好評,并掀起了海內(nèi)外民眾學(xué)習(xí)經(jīng)典的熱潮。著有《〈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游園驚夢——昆曲藝術(shù)審美之旅》《〈論語〉感悟》《趣品人生》及《重溫最美古詩詞》,其中《〈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知識產(chǎn)權(quán)組織的版權(quán)金獎,國內(nèi)累計銷量600余萬冊,且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余種文字在各國發(fā)行,短期內(nèi)國外銷量已近40萬冊。

    如何了解文化

    《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什么呢?《周易》最早給出了文化的定義——“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于丹說,《周易》寫出來的那個時代,科技沒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物質(zhì)遠遠沒有這么豐富,但是人心是有敬畏的,他們懂得要先觀而后察,“今天其實是一個過于喧囂的時代,當一個人狂妄、喧囂、跋扈的時候,他什么都看不到。如果人們還肯靜默下來,在泥土前、在那些生銹的青銅器前,肯把敬意沉淀下去,才會知道有比我們的今生今世更加尊貴恒久的東西,也許這樣,站在河南就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文化。”

    “了解文化的第一步,就是按照宇宙自然的坐標‘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要觀天文才能察悉四時的變化,人是四時的,跟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只有了解了時運的變化,只有觀察天文,人才可以借助季節(jié)進入這個循環(huán),才被自然的規(guī)律接納。第二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句話就是中國文化的由來,它是說觀察人間百態(tài),觀察所有的想法、做法,從各種行為中提煉出穩(wěn)定的價值觀,再用穩(wěn)定的觀念,去化育人心、化生行為。”在于丹看來,文化不是一個名詞的概念,而是一個動詞的過程:文而化之是為文化。

    激活文化基因

    生長于河南這塊土地,便是遇見文明,與文化結(jié)緣,這是一個河南人生命中的幸運。

    “我們現(xiàn)在也能背出那些輝煌的文化成果,但是它一定能夠使人幸福嗎?它一定能讓我們活得清醒嗎?它一定在絕望之中給我們救贖嗎?如果一種文明不能和他的子孫后代深刻地結(jié)緣,那么何談‘化’字呢?所以文化是以文明化育人心的行為。”在于丹看來,如果只有“文”沒有“化”,那么我們的文明無法和我們結(jié)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yīng)該用中原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來化入人心,激活經(jīng)典里面活在當下的基因,讓它進入人們的生活。

    “特別是中原大地自夏商以來,積累了無數(shù)文明的成果:論商業(yè),鄭州就是最早的商城,這里有發(fā)達的貿(mào)易,有不間斷的歷史記載;論政治,汴梁古都,《清明上河圖》中所描述出來的盛世場景何等繁華;論文學(xué),這里走出了老子、莊子、韓非子、杜甫、李商隱等;論氣節(jié),有抗金名將岳飛之類的人。我們不缺政治,不缺經(jīng)濟,不缺人文,但在今天,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激活文明,讓它真能化解。”于丹認為,“文”是祖宗傳承的,“化”是我們個人修煉的,“文化”是每個人結(jié)的一種緣分,與一個人、一種文明、一首音樂、一本書相逢都是緣,但是相守才是分。

    中原文化是坐標

    中原大地是中國最早的發(fā)源地,中原大地所有的發(fā)明都能讓我們找到中國的坐標。

    文化能夠讓我們干什么呢?為什么在今天大家都這么辛苦,還要再學(xué)點文化,這不耽誤大家發(fā)展嗎?這也許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對此,于丹用一個故事分享了自己對當下講中國文化的理解。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曾經(jīng)有一個公差,押了一個和尚犯人去京都,公差每天都會檢查裝著盤纏和衣服的大包袱、確保結(jié)案的公文、犯人和尚、自己這四樣?xùn)|西。有一天兩人急著趕路,饑寒交迫,這個和尚就很殷勤地說,這旁邊不遠就是集市,要不我給你弄點酒肉,然后公差就大吃大喝醉倒睡著了,和尚掏出一把剃刀把公差的頭發(fā)剃光,然后和公差交換衣服之后逃跑了,公差醒來后還記得要確保四樣?xùn)|西都在,包袱在,公文也在,但和尚找不著了,急得他直撓頭,低頭一看自己穿著袈裟,瞬間松了一口氣,和尚這不也在這兒嗎?然后他發(fā)現(xiàn)把自己弄丟了,結(jié)果公差再也沒法上路。

    “其實每個人手邊都有故事中的這四樣?xùn)|西:包袱是衣食住行,公文是身份,和尚在這個故事中是一個被管理的囚徒,當我們的主體資格還在的時候,從公務(wù),到家人,到朋友,人們會忙各種事,只要你能把它管理好,它就是你看管的囚徒。但是很多人沒有這么想過,只低頭忙活著這些,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把自己置換成了囚徒。”于丹說,“當一個人主體自我不在的時候,所有外在的一切都無法繼續(xù),而文化,就是讓我們時時刻刻別丟了自己的那個依據(jù),是一種貫穿到生活里面的態(tài)度。”

    于丹說:“我們正在通往國際化的路程中,全球化步伐太快,也越來越容易進入別人的規(guī)則、別人的評價、別人的方式,所以我們才得時刻提醒自己的位置,只有我在,一切才是有意義的。中國文化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自我意識,而中原大地是中國最早的發(fā)源地,中原大地所有的發(fā)明都能讓我們找到中國的坐標。”

    中國人是按節(jié)氣過節(jié)的

    人承認四季是天時,人承認天道存天理,而人心中更要保持著天良。

    曾有西方朋友問于丹,同是過節(jié),有什么區(qū)別?在于丹看來,西方的節(jié)日是從天上來的。而回到中原大地,中國人則是按節(jié)氣過節(jié),我們的節(jié)日是從地里長出來的。

    “比如說清明節(jié),人們?nèi)ゼ腊葑嫦取⒐┓钕攘遥@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jié)日,另一方面種瓜種豆,不誤農(nóng)時,也是一個重大的節(jié)氣;端午,也是節(jié)氣,家家戶戶掛艾草,喝雄黃酒,小孩子帶彩虹繩,以求驅(qū)邪祛毒,另一方面,為紀念屈原,人們包粽子、賽龍舟,這是節(jié)日;到了秋天更有意思,七、八、九三個月是農(nóng)歷的秋天,八月半的中秋是中國最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家家戶戶的團圓節(jié),也有不少文人騷客對月舉杯,留下千古絕句。為什么一輪明月下有這么多嘆惜?人生中沒有兩次重復(fù)的月亮,因為看月的心情不同,陪伴的人不同,所以慨嘆也不同。”于丹說。

    “中國人的節(jié)日遵循四季的規(guī)律,人們在季節(jié)中的古今滄桑之慨,那種人心里面的百轉(zhuǎn)千回,將節(jié)氣和節(jié)日默契地融合在了一起。”于丹認為,中國人歡度佳節(jié)是遵循天空大地流轉(zhuǎn)之中的天人合一,在她看來,人承認四季是天時,人承認天道存天理,而人心中更要保持著天良。

    文化讓人有判斷

    文化是每一個中國公民的事,是每個人骨子里面應(yīng)該有的信念。

    小的時候,我們哼著歌曲憧憬著21世紀的美好,但現(xiàn)在上網(wǎng)站上看看,一些無視歷史、違背社會公德、滅絕人性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還有一些人迷失在了外來文化的沖擊中。有人說是世界變化得太快,讓人心都迷失了,也有人說是我們的文化中缺乏精神燈塔,沒有信念指引。在于丹看來,這是腦袋不清晰的緣故。

    “中國的路叫道路,道字里面是一個首,是咱們的腦袋,外面是走之,即腦袋決定要認的理是道理,腦袋決定要走的路叫道路,有道之路才是走得通的,如果道之不存叫行不由徑,意指你走的是歪門邪道,不得人心。為什么叫大道小路?最大的路叫道,就是人尊道而行。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迅速,高鐵快了,飛機也起來了,但是光有走而不用腦還是走不明白,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讓人的腦袋永遠有個判斷。”于丹說。

    于丹認為,在今天,文化已不僅僅是知識分子的事,而是每一個中國公民的事,是每個人自己骨子里面應(yīng)該有的信念,不懷疑,拿著祖宗傳下來的道理,再去往國際化走,才能做得了世界公民,“誰膚淺地數(shù)典忘祖,誰就只能擁有短視的、喧囂的悲哀;誰能深沉而謙卑地向祖訓(xùn)致敬,誰就能得到深厚的營養(yǎng),走向一個腳踏實地和持續(xù)的未來。”

    人需要“四合”

    《周易》:“夫大人(一個真正大人格的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周易》上說的這四句話,“夫大人(一個真正大人格的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人有了這“四合”,能夠與天地、日月、四時等吻合是這么好的一件事情。每一個人找準了自己的坐標,然后社會才能綜合治理。

    “與天地合其德”,中國講究立德為先,一個人可以先不知書不達理,但得先立德,在于丹看來,“與天地合其德”主要要了解“天德”和“地德”。

    “天德”就是《周易》所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真君子有生命自我循環(huán)和成長的力量,不靠外人督促。“無論是工作、買房子、換車,一個人原本的生活都要不斷被打破,自強就是從內(nèi)在打破,自弱就會有人從外部打破你。”于丹打了一個比方:人的節(jié)奏秩序從外面打破還是從內(nèi)在打破,就像一個生雞蛋一樣,從內(nèi)在打破破殼而出,就是一個生命;從外在打破就被下鍋做菜,被吃掉,“所以人不要被從外在打破,如果老是被從外在打破,得到的就是沮喪。一個人什么事都靠自己,說到底都不吃虧。”

    于丹看來,地德就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就是咱們跟什么人打交道都能有個擔待和包容,這就是大地給你的道理。”那么如何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于丹提出了孔子講的“忠恕”之道。“中心為忠,也就是說心中有個底線,這就是忠誠,摸著良心辦事;如心為恕,他人心,如我心,學(xué)會換個位置思考。”

    如此看來,“天德”就是自強不息,是一份忠誠,對生命、對職業(yè)、對情感,對自己的責(zé)任的一份忠誠;厚德載物就是厚道點、寬恕點。

    談到“與日月合其明”,于丹解釋說:“我們常說要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這在今天越來越不容易了,但光明是國際通用的普世價值,《圣經(jīng)》里說做人,要做鹽、要做光,每一個菜里沒鹽是不行的,但鹽不彰顯自己,而沒有光,也許你會照常上班、吃飯,但是有了它,你的那份喜悅是無以言表的。所以做人,要做光、要做鹽,不張揚,讓人感覺溫暖。”

    春夏秋冬,循環(huán)更替,此消彼長,這就需要人們“與四時合其序”。而“與鬼神合其吉兇”,這句話放在當下也許有些唯心色彩,但于丹的解釋別有一番意味:“我的理解就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敢狂妄到?jīng)]有敬畏之心。”

    漢字是中原的一面旗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發(fā)現(xiàn)于安陽殷墟,河南人最應(yīng)了解漢字。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發(fā)現(xiàn)于安陽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坐落于安陽……這些,成為河南人最應(yīng)了解漢字的理由。于丹說,她之所以選擇與河南電視臺《漢字英雄》欄目合作,就是因為漢字是中原的一面旗幟。

    于丹幽默地說,漢字寫得很有意思,從字的構(gòu)成就能看出它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并從中領(lǐng)悟一定的人生哲學(xué)。比如說,“貪婪”是人的本性,“貪”字下面有個“貝”,凡“貝”都跟財產(chǎn)有關(guān)系,所以“貪”就是指在錢上愛錢愛到骨子里,而“婪”的本意就是希望自己能占有的女人多得跟樹林似的,這就叫“婪”。“貪、婪二字為什么老擱一塊啊,就是說貪財和好色就是人的本性弱點,人人都帶著,但是無節(jié)制的話,發(fā)展成貪婪就要惹禍了。”

    “所以想想人什么時候會給自己惹禍,就是不知道人不厭無足的貪婪會有報應(yīng)。為了競爭,可以不擇手段。而‘爭’字上面三點,其實就是手指,中間是象形的一塊肉,‘爭’就是物質(zhì)貧瘠的時候為一塊肉不撒手。”于丹還列了幾個字帶聽眾體會漢字的趣味和魅力:“‘感恩’,是從心的,因心而起;‘慈悲’,也是從心,做錯了事情真是懺悔……漢字里大有哲學(xué),中原人更是應(yīng)該多看看漢字。”

    有為領(lǐng)導(dǎo)“尊五美,屏四惡”

    老子《道德經(jīng)》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河南作為一個人口上億的中原大省,需要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治理,需要什么樣的局面?于丹說,孔子認為,“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有五種美好都做到就是最好的政治,有四種不能要的東西杜絕了就不會犯錯,這種看法在當下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五美”即:“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指:“不教而殺謂之虐”,就是沒有教化人民百姓上來就殺人,這是虐待百姓;“不戒視成謂之暴”,縱容自己的下屬,真到禍害收拾不了的時候,就晚了;“慢令至期謂之賊”,一件事提出來之后撒手不管,就不是好領(lǐng)導(dǎo),好領(lǐng)導(dǎo)要有監(jiān)督,要對過程負責(zé);“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該花錢的時候要舍得,不要摳小錢,吝嗇出納,一個做大事的人不是問花多少錢,而是問投入產(chǎn)出比。

    來到河南這個道家思想策源地演講,于丹還說到了道家的思想,她十分認可《老子》里關(guān)于做領(lǐng)導(dǎo)的談?wù)摚?ldquo;做領(lǐng)導(dǎo)有四重境界,太上最高級‘下知有之’,就是大家知道有這個領(lǐng)導(dǎo),工作是按照制度來;第二層叫‘親之譽之’,大家都夸領(lǐng)導(dǎo);第三層是‘畏之’,大伙都怕領(lǐng)導(dǎo);最次的就是‘侮之’,大家對領(lǐng)導(dǎo)不認可。”于丹認為,一個地方的綜合治理最高級境界就是: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大伙都認為這事兒是咱們這兒該辦成的。

    人生當自知自勝自強

    當下有太多人是有智無慧,文而不化,富而不貴,而戰(zhàn)勝自己才是“自勝者強”。

    老子是咱河南的文化名人,他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影響至今,于丹認為,這句話蘊含的意義十分深刻。

    “老子是從本初解釋了這個世界的道理,他要求每一個人修養(yǎng)自身的時候,要有一種清晰地看見自己的能力。他認為比‘智’更高一個層次的是‘自知’,比了解別人更了不起的是看清自己,所以人要完成從‘智’到‘慧’的過程,就需要完成從外在學(xué)知識到喚醒自我的覺悟。”于丹尖銳地指出,當下有太多人是有智無慧,文而不化,富而不貴,而戰(zhàn)勝自己才是“自勝者強”。

    談到“知足者富”,于丹也是深有感觸。“天下最大的歡樂就是看著自己家的孩子繞膝承歡,可是現(xiàn)在孩子往往還在娘肚子里就開始接受胎教,如此緊張,哪還有人間的大歡樂?”于丹說,很多人很困惑:物質(zhì)越來越發(fā)達,科技越來越進步,但我們卻都覺得離真正的歡樂越來越遠了,當面臨這樣的苦惱時,她建議大家想一想老子的“知足者富”。當然,也不能因為知足就停頓,該做的事還得做。

    家和萬事興

    教育是一種基因,真正的教育要從孩子開始。

    于丹還通過詮釋教育問題來妙解“家和萬事興”。“教育是一種基因,真正的教育要從孩子開始,一個家里孩子的教育問題,首先是要由媽媽擔起責(zé)任,比如這個‘家’字就很有意思,寶蓋頭,里面能養(yǎng)頭豬,寶蓋下面有個女,家中有女才是安啊,所以家里要有個好女人,這一家人都安穩(wěn)。”

    于丹說,中國的媽媽在過去的幾千年大都不識文斷字,但基本都通情達理,這從孟母三遷等故事中可以略知一二。這些媽媽守住的是“門風(fēng)”。而在當下情況有點顛倒。“中原的孩子還是多愛詩歌吧。”于丹建議媽媽們讓孩子們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不要耽溺于虛擬世界,學(xué)會用中國人的思維與中國人的表達,喚醒孩子對民族文化的驕傲。

    萬變不離其宗

    在文化的坐標里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于丹總結(jié)說,她的講座其實主要就是和聽眾交流了三點。

    第一,在文化的坐標里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我們“四合”在哪里?找到了這個,萬變不離其宗,即使到都市文明了,農(nóng)耕的法則仍在血液中照樣流動,一個中國人的氣節(jié)和尊嚴照樣還有。

    第二,中州之上的大河南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社會治理和社會標準?儒家、道家各有答案,這就需要我們撥開塵埃,尋找自己的方向。

    第三,作為我們這個省份和民族,建立對未來的一種價值,那就是家和萬事興。每個個人找的坐標都是放在歷史中的,社會綜合治理是建立于當下的,而對于家、國來說,建設(shè)是著眼于未來的。在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三個坐標上,這些問題跟河南有關(guān),跟中國有關(guān),跟每一個人的信念有關(guān)。而誰有信念,誰就能找到自我與文化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人和世界的關(guān)系

    當一個人是正確的時候,他的世界才可能是正確的。

    人跟世界是什么關(guān)系?于丹在講座結(jié)尾處為大家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哲學(xué)家一直想不明白,人跟世界是什么關(guān)系?是人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綁架了人?一天他在寫論文,兒子在旁邊搗亂,為了打發(fā)這個小家伙,他順手拿起一本舊雜志,把封底的世界地圖撕碎了讓兒子去粘好。結(jié)果他還沒有寫20分鐘,兒子就說:“我粘完了。”他非常吃驚:“我把‘世界’都撕這么碎了,你怎么能這么短時間就粘好呢?”兒子笑了:“爸爸,告訴你一個秘密,地圖的背面是一個人的頭像,我把地圖反過來,按鼻子、眼睛的位置去粘不就行了嗎?我想當一個人是正確的時候,他的世界應(yīng)該也是正確的。”這句話如醍醐灌頂,給了這個哲學(xué)家一個答案,他終于明白了人和世界的關(guān)系:當一個人是正確的時候,他的世界才可能是正確的。

    中國文化是走心的

    每個人都拼對自己,就能托起一個完整的、璀璨的、有未來的新河南。

    2014年快過完了,股市忽起忽落,戰(zhàn)爭一直硝煙未熄,這個世界究竟什么樣?在起伏零落的世界之間,我們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國文化是什么?于丹認為,中國文化就是隱藏在世界背面的那一個人的頭像,他讓你拼湊世界時可以反過來,看見自己,“中國文化是走心的,是文而化之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能夠由智生慧、喚醒自己的,所以我們把這個零落的世界反過來吧。我們身處中原,天高地闊,萬古英靈托舉著我們這些河南人;我們手里握著漢字,那是我們掌心里宿命的紋絡(luò),我們能夠看著整個歷史源流成就過來,那么多沉默的器物擺在我們眼前,這一切還不足以讓我們拼出一個完整的自己嗎?”

    當然,我們今天面對的不是一般的群體,當我們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拼對了自己的頭像,那其實反過來的背面,就是一個完整的、璀璨的、有未來的新河南。于丹希望,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大家能信任祖國的文化,用自己的血液激活它,拼出一個完整的自我,并且用一分擔當,讓整個零落繽紛的世界變成一個美好的現(xiàn)實。于丹還獻上殷殷祝福:“一個人的夢只是一個人的夢想而已,而這么多人的夢想在一起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奇跡;一個人的完整只是一個家,而這么多人的完整,托起來的就是一個更好的河南。祝福河南!祝福大家!”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14-12-09)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