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內,今人依據《后漢書·杜詩傳》等按比例1:10復制的翻車。
登封的整個觀星臺可看做一個圭表(資料圖)
□記者游曉鵬實習生方芳文圖核心提示前不久,一條《中國古代超前發明大合集》在網上熱傳,網友紛紛驚嘆原來古代中國的偉大創造遠不止是“四大發明”。1月27日,中科院也公布了專家歷經一年半集體調研,推選出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共計85項。記者查閱資料并請專家盤點發現,其中竟有三分之一跟河南淵源頗深。
發榜中科院評出85項古代發明
此次調研,是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重要發明創造”研究組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的。該所所長張柏春介紹,評選于2013年8月啟動,經過各學科推選、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推選出85項。
昨日,該所科研人員向記者表示,2013年12月,此項目曾在全國征求科技史界百余位專家學者的意見,2014年3月初選出百余項發明創造后,又組織學者進一步調研審核,同時征求了國外科技史專家的意見。這85項被大致分為科學發現與創造、技術發明、工程成就三類,每項都附有發明時間,如“二十四節氣”為科學發現與創造類,發明時間為“起源于戰國,成熟于西漢初期”。科研人員表示,為追求學術嚴謹性,并未推選爭議較大、難有定論的內容。
反響1/3與河南有關,網友稱“驚艷”
這一評選結果在國內引起關注,也引發了我省文史專家及愛好者熱議。記者查閱資料并請省社科院等單位文史學者盤點發現,這85項約有三分之一與河南關系密切,有的是直接誕生發源于此,有的是留下了最早的遺存,有的則曾在中原一帶被廣泛應用。
“我們總說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看來這個也是可以量化的,85項重大發明中三分之一跟河南有關,這是一個很好的數字注腳。”省社科院古文字專家齊航福先生表示,上榜的這些發明分量都很重,有的已為人們所熟知,比如“造紙術”、“地動儀”等,有的則很陌生,比如“律管管口校正”、“等程律”等多數人沒聽說過,但在音樂領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劉斌博士表示,榜單中不少發明都在洛陽,對洛陽人來說這是一種榮耀。
對此,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很“驚艷”。“長知識了,才知道河南不僅在農業上厲害,在音樂、釀酒、制造業上也很厲害。”鄭州經營古玩的文史愛好者董先生說。
這些古代發明都跟河南有關,看看你知道幾個?
干支:古代用以記錄時間的序數系統,至今仍用。干支記載在殷墟甲骨文中比比皆是,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牛胛骨上有最早出現的六十甲子全文。
圭表:史書記載,三千年前,周公旦在登封設置過一種以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儀器,稱為圭表,為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元代郭守敬在登封告成鎮建造的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天文臺,整個觀星臺也可看做一個圭表。
二十四節氣:以農業發達的中原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呂氏春秋》中首次有了立春等八個最重要節氣的名稱,此書為河南人呂不韋主持編纂。
小孔成像: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墨子進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墨子是宋國人,宋國都城在商丘,而墨子故鄉有說法是魯陽(魯山)。
雜種優勢利用、豬的馴化、粟的栽培、水稻栽培等:與人類早期農業密切相關的這幾項,在中原地區都有最早或較早的遺存。如粟原產于黃河流域,河南裴李崗等距今六七千年的遺址中曾出土粟粒和石磨盤;距今9000年的舞陽賈湖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稻粒和整套稻作農具,還發現了豬骨骼化石,經與現代豬DNA對比,確定其是經過人類馴化的家豬。
方劑學、本草學、四診法、針灸、經脈學說:東漢南陽人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記載了大量單方和復方,被尊為“方書之祖”;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曾到河南采集標本;春秋戰國時的扁鵲對四診法的形成貢獻很大,在湯陰、開封、洛陽都留下足跡;最早的針灸名醫“外科鼻祖”華佗是河南人,到許昌給曹操當侍醫,死在許昌,亦葬在許昌。這些古代名醫,對經脈學說也多有涉獵和貢獻。
制圖六體:西晉時,司空裴秀在洛陽創出“制圖六體”,改進了繪制地圖的方法,在世界地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律管管口校正:西晉音律學家、潁川潁陰(今許昌)人荀勖(xù)掌管宮廷樂事,解決了笛子的音準問題,創造了起正律器作用的笛律用來校音高,是世界律學史上的重要成就。
等程律(十二平均律):這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發明人是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載堉(yù)。朱載堉生于沁陽,亦葬于此,有“律圣”之稱,此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包括鋼琴,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
此外,髹(xiū)漆、青銅弩機、疊鑄法、塊范法等在河南也有許多重要早期遺存。含酒精飲料的釀造:在賈湖遺址發現了最早的古酒遺存,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養蠶、繅絲:滎陽一處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用于裹尸的大量絲綢織物,考古人員據此推測至少在距今3500年中國已開始養蠶。此外,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大量有關蠶、桑、絲、帛等的象形文字。
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河南古代冶鐵業獨領風騷,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三門峽虢國墓地發現了一件玉莖銅芯柄鐵劍,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此后歷代,河南都有大量重要冶鐵遺址。
造紙術:東漢宦官蔡倫在洛陽改進造紙術。溫室栽培:西漢上蔡人桓寬所寫《鹽鐵論》證明公元前1世紀,富人已吃上靠溫室栽培出來的“冬葵溫韭”。東漢溫室技術更加成熟,洛陽宮室之內就有生產“不時之物”的蔬菜溫室。
地動儀:南陽人張衡所創。翻車(龍骨車):中國古代機械大師馬鈞發明于洛陽,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宦官畢嵐曾在洛陽制造翻車,馬鈞加以完善,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
水排:東漢汲縣(今衛輝市)人杜詩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用于冶鐵。瓷器:瓷器的前身陶器河南出土眾多,而瓷器最輝煌的宋代,“五大名窯”有三在河南。水運儀象臺:北宋時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在開封設計制造,建成于1092年。
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于公元7世紀初貫通,其中通濟渠流經河南,在洛陽、鄭州、商丘等地都有相關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