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1月30日電 (董飛)散落在河南具茨山間400至600平方公里的巖畫,創作年代久遠,至今未解,近年來引起海內外學者關注、考察。在30日的河南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學者對此呼吁加以研究保護,并申遺。
具茨山位于河南省嵩山東南麓,地跨新鄭、新密、禹州等市。具茨山巖畫發現于20世紀八十年代。目前,學者在具茨山上共調查到巖畫2000多幅,有巖畫個體近萬個。
河南省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五一介紹,此巖畫類型豐富多樣,畫體有梅花狀環凹穴、方形凹穴、網格、字符形、具象人形等多種類型,巖畫大多具有意象特征。
具茨山地處中原,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創業基地,這里除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巖畫外,還伴有巨石、祭壇和石構建筑遺址。劉五一認為,深入探討具茨山巖畫和黃帝文化的內涵與聯系,對于探索中國早期文明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具茨山巖畫年代久遠。在2008年底的巖畫調查中,發現了兩處紅褐色古土壤覆蓋下的巖畫。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周昆叔介紹,這處覆蓋在約36厘米深的土層下的巖畫,年代在距今約4000年以上。
2014年6月28日至8月底,河南省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開始了與世界巖畫協會聯合會執行會長RobertBednarik教授,印度巖畫協會主席GirirajKumar教授及內學者一起利用“微腐蝕斷代”方法對巖畫進行了不同地區的實地數據測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潘偉斌透露,所測試樣板初步結果顯示為跨度久遠。有可能為中華文明之源探源工程提供很好的文物實證。
在此間的河南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身兼河南省政協委員的劉五一與潘偉斌合作提案建議,在河南省層面與世界巖畫專家合作進行巖畫斷代研究,結合中華文明之源探源工程一起實施。
“盡快成立河南省巖畫研究院;規范巖畫資源的開發利用;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用于巖畫的研究、保護和利用。為申遺提供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