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伴隨著河南省第一批控制性文物保護項目開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工作拉開了序幕。此后,先后有五十余支來自全國各地文博單位的考古隊伍參與到這項文物保護的世紀工程中,經過他們長達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圓滿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河南段、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和受水區供水配套工程364個文物點的田野發掘任務或搬遷復建工作,出土各類文物約10萬件(套),獲得多項重要考古發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河南省是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沿線各省、直轄市線路最長、文物點最多、文物保護工作量最大的省份。僅僅總干渠河南段和丹江口庫區就涉及地下、地上文物點330處,國家發改委批復發掘面積85萬平方米,占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量的一半以上,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某種程度上,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直接影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能否順利通水。
為了加強對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的管理,河南省文物局與河南省政府南水北調辦公室、移民辦公室共同制定《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暫行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為南水北調河南段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實現了文物保護與工程建設的和諧共贏。此外,河南省文物局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強化質量意識、安全意識,不斷創新管理方式與方法。如實行考古發掘工作過程監理制和竣工驗收制度,嚴把質量關,確保田野考古發掘資料的完整性、科學性;安排部署市縣文物部門跟隨項目施工單位進行文物巡視,解決了施工過程中新發現文物的安全問題。規章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方法的創新保障了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按期高質量的完成,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贏得了工期,使文物保護工作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2014年,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全部完成,共完成了364處文物點的考古發掘或搬遷復建工作,完成考古發掘面積92.8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約10萬件(套)。廣大文物工作者十年的艱辛付出,結出了累累碩果。
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出土的各類文物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考古工作者,這只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些文物保護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為此,河南省文物局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首先,設立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科研課題,促進考古資料向科研成果的轉化,極大地推動了我省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和學術論文的發表。截至目前,河南省出版考古專著20部,發表考古發掘簡報及研究文章50余篇,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的7個省份中出版考古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最多的省份。
其次,籌辦了《流過往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出土文物成果展》,使觀眾直觀感受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該展覽已于2014年11月19日在安陽博物館正式開放,共展出各類文物近3700件,包含了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至清代各個時期的文物。截至目前,已有10萬人次參觀了該展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河南南水北調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結束,僅僅是完成了文物保護工作的一部分,大量的資料整理、文物修復、科學研究、報告出版等工作亟須開展。為了順利完成這些任務,下一步我們必須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督促發掘單位和項目領隊加快發掘資料室內整理工作進度,盡快編寫考古發掘報告;二是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對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加強對青銅器、瓷器等珍貴文物的修復保護;三是繼續加強課題研究,推動南水北調考古發現盡快轉化為科研成果,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