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南遺址發掘現場石制品測量 資料照片
丹江下游位于我國南、北方氣候過渡區,是南北方古人類遷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廊道,文化間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使得這一地區的古代文明長盛不衰。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發掘,豐富了該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資料,有助于研究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在丹江口庫區的生產及行為方式,同時對于研究中國南北方古人類遷徙、技術交流和文化發展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2010年至2011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對淅川坑南遺址等十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坑南遺址揭露面積近3000平方米,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各類石制品8000余件,同時出土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陶器殘片、石磨盤、研磨球、燧石制品等重要遺存。該遺址地理位置優越,地層關系清晰,文化遺物豐富,堆積年代基本連續,為探索南陽盆地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坑南遺址發現了新、舊石器過渡階段連續的文化堆積,由此可以確立新、舊石器過渡期的新界標。從發掘情況分析,文化堆積可分為上下兩層,下文化層石器原料相對比較單一,以脈石英、石英巖為主,而上文化層原料種類明顯增加,上層中出現的數量較多的燒土塊和研磨用器,說明人們已經使用石器加工農作物并大量用火,尤其是該層發現的陶器殘片,反映出當時人們開始使用陶質炊具烹煮食物。連續的文化堆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從出土的石器看,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坑南人”謀生方式主要是采摘野果,挖掘草根和塊莖類植物,捕食丹江及其支流的魚蝦。坑南遺址和丹江口庫區其他二十余處舊石器地點一樣,均屬于典型的曠野遺址,那時的人們依山靠水而居,石制品原料主要取自階地底部磨圓度較高的河卵石,巖性以石英巖為主,石制品類型以石片為主,個體以小型居多,中型也占一定比例,古人類剝片采取硬錘錘擊法,剝片前不對石核臺面進行修整。石器類型以刮削器和砍砸器居多,加工采取錘擊法直接加工。石器面貌簡單粗獷,顯示南方礫石石器工業面貌,同時較高的石片含量和較小的個體也顯示了我國北方石片石器工業的特點。坑南遺址發現了漢水流域年代最早的陶制品殘片,這些陶片具有相對比較原始的特征:以夾砂陶、顏色以褐色為主,燒制溫度較低,羼和料多為天然石英砂粒,器表多為素面。但綜合陶質、陶色和火候等因素分析,這批陶片當為迄今為止漢水流域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制品,也是定居和早期農業起源的佐證。
根據漢水流域地貌演化資料分析,坑南遺址先民的活動時間約在中更新世前后,具體年代尚需進一步測試確定。
南水北調水源地丹江口庫區是古代人類活動的繁盛之區,加高水壩,擴大淹沒區,必然與無數往事相遇。在數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坑南遺址并不孤獨,在淅川的臺子山、岳溝、宋灣、東崗、梁家崗和獅子崗等處,在這次搶救性考古發掘中,人們先后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文物,這表明數萬年前,在今日的丹江流域,早期人類活動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